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杨氏春秋 » 各地宗祠 » 慈善公益 » 人物专栏 » 四知期刊 » 历史文化 » 族谱支系 » 各地分布 » 字辈派行 » 各地宗祠 » 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龙湾村修葺杨氏宗祠情况简介

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龙湾村修葺杨氏宗祠情况简介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14-11-20 13:01:08  阅读10915次

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龙湾村修葺杨氏宗祠情况简介

   

     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人们对宗祠在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中积极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清楚明确。国家倡导忠孝文明,世人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吃水不忘挖井者,丢本忘祖枉为人。无论斗转星移、朝代更替,缅怀敬仰先人,光宗耀祖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如今,不少家族设法修复了以往被毁损的祠堂家庙,祖国东西南北到处可见金碧辉煌、修葺一新的宗庙祠堂,有些还成为当地统战工作、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杨氏家族是炎黄子孙一族,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传承一百余代。自古以来,杨姓族人恪守“四知”家风,在不同时期都留有浓墨重彩,为民族解放、国家强盛、时代发展、人民幸福而栉风沐雨、呕心沥血,其卓越功勋将永远彪炳史册,光昭日月。新中国成立后,杨氏族人一如既往对党忠贞不渝,爱国爱民,在科技、教育、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就。作为杨氏的后代,我们在对祖先、族人丰功伟绩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更应当以建祠等方式传颂其令人无限景仰的事迹,纪念先祖的浩大功劳,传承先辈的文化精髓,使后人知悉历史,激励后人明德立志,精诚联合、再创大业。

         修

鄂豫皖川等七省是中国的中心地带,也是杨姓安居发达的福地。其主要交汇处杨氏族人众多,在此建祠立堂天时地利,条件优越。原籍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龙湾村、现居住台湾省台北市的杨显英(杨中超)先生,于2010年初致函中共金寨县委统战部,愿发起在龙湾村建设“杨氏文化中心”,在此交汇处建设“杨氏宗祠”被隆重提上议程。中华杨氏宗祠筹建委员会经与杨显英先生充分沟通和慎重研究,议定在安徽省金寨县龙湾村境内修葺“杨氏宗祠”,以表达对先辈的缅怀,力树杨氏家族“清廉”、“四知”之风尚。

作为缅怀祖先的家庙宗祠,既是神圣的殿堂,又是育人的学堂。“杨氏宗祠”建成后,将是杨氏家族的创业之本,立业之基,力量之源,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先祖美德,提高后代文化礼仪素质、激励族人团结向上、努力进取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开展宗亲联谊活动,推动欧美、东南亚、港澳台杨氏族人与大陆民间文化经济交流活动,都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社会效益明显。

经过审慎勘察筛选,“杨氏宗祠”选址在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龙湾村。该村地处三省交汇处,数百年来是杨氏家族聚居地,族人数量多;选址风水良好,后有高靠,前有秀水,环境优美;该处既远离城镇,又交通便利,距合(肥)武(汉)高速公路入口约十公里,乘车半小时内可到达沪汉蓉高速铁路金寨站。

宗祠项目占地面积约30亩,将修建祠堂及相关配套设施,总投资2000多万元,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祠堂设计上突出近现代特色,既有古朴典雅的外形,又能与时俱进;祠堂整体设计选用徽派风格,坐西朝东,五开间、三进二院、一百三十八柱结构,四周均有围墙,建筑结构为框架,琉璃瓦屋顶。祠堂大殿将悬挂由本族名人书写的黑底金字大匾额,殿中陈列着杨姓先祖、贤达牌位及画像,供子孙万代永恒缅怀。

第一阶段2010年元月):筹划、选择祠堂的建筑位置,与所在地镇、村、组进行征地及补偿协商。

第二阶段20102月至3月):“筹建委员会”通过“文化中心”招商引资方式,办理用地、工程规划等批准手续;同时广泛宣传,筹措资金,目前,已筹资到位。

第三阶段20104月至5月):委托设计单位进行建筑设计,确定设计方案;进行公开招标,确定祠堂施工企业。

第四阶段20106月至201111月):进行土建施工,“筹建委员会”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全程监理。

第五阶段201112月至20125月):进行配套设施建设,竣工时进行检查验收。

第六阶段20126月至201211月):进行内外装修及内部布展。

 20106月动工以来,目前宗祠主体土建工程已经顺利完成,进入了配套设施建设阶段。 

  结   

子孙孝则祖祠兴,祖祠兴则宗族荣,祠堂是宗族团结和力量的重要体现与象征。修建“杨氏宗祠”,上敬祖宗,下贻子孙,既神圣、庄重、光荣,又艰巨、艰难、艰苦。祠堂是全族之圣殿,修祠安祖靠大家,需要充分动员和凝聚杨氏家族的力量和智慧方可毕其功。照应子女可随时随地,孝敬父母可年年岁岁,修祠安祖百年难遇,它是先祖神灵的召唤,更是我族宗亲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我们恳切希望杨氏族人热情踊跃参与建祠,尽智尽才尽心尽力尽孝,万众一心,苦干实干,共同完成建祠大业!

中华杨氏宗祠筹建委员会

 二○一○年七月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