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杨氏文化研究探讨 广东杨氏概况

杨氏文化研究探讨 广东杨氏概况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21-05-31 10:11:55  阅读20004876次

杨氏文化研究探讨 广东杨氏概况

作者:杨建成

按语

今天要刊发的是一篇汕尾宗亲杨建成撰写的《广东杨氏概况》。这是杨建成宗亲2019年11月9日在深圳“粤港澳大湾区杨氏文化论坛暨广东杨氏联谊总会三周年年会”上与宗亲们分享的一篇研究文章。现刊发出来,供有兴趣有能力研究杨氏祖源的宗亲参考。

祖源研究,既是现实问题,也是学术问题。杨氏祖源几千年来,到目前也没有全球统一的祖源认识,且争论不休。这就更需要有兴趣、有能力、有担当的宗亲投入到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去寻找、挖掘、求证,以期越来越接近真理。

声明:

本公众号刊发任何祖源研究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官方观点。作为杨氏合法组织的南雄市珠玑巷四知联谊会的官方公众号,提倡百花齐放,学术争鸣。

承认谁是始祖或近祖,是每个人的自由权利。他人不能将自己的认知和意志强加于人。更反对污言秽语侮辱他人。提倡文明交流、讨论。欢迎有兴趣的宗亲往本公众号投稿(无力支付稿酬)。投稿邮箱:44383364@qq.com——编者


前言

本人来自粤东汕尾市区,不是科班出身,是一草根,之前也是一“谱盲”。退休以后参加过一些杨氏宗亲活动。也参加过本村开基祖以来近二十代的族谱编写,也走马观花地调查过家乡周边杨氏分布情况。可说来说去就是一“半桶水”!上来聊谱,也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遭,没经验,就像我们潮汕话说的:到老才来学喇叭。我挺尴尬,虽心里有爱却心中没底。说实在话,牵扯到一些各地族源等的敏感话题,就会象“导火线”一样引起“触电”、争论不休,影响到宗亲之间的团结,就难辞其咎了!可又因为我们都姓杨!都有良知。也就“赶鸭子上架”地上来“班门弄斧”。希望能拋磚引玉。没关系:有错就改。

01

探讨广东杨氏源流的意义

走过很多杨氏村落及居住点,在其祠堂里、家门口,大部分的门联均是:弘农世泽、清白家声。我们村在老祖宗开基400多年来,当时的门联是这么写,现在的门联也是这么写。因为父老乡亲们都认定,杨姓老祖宗是来自东汉时期陕西华阴的杨震公后裔,史称:杨氏正宗。二千多年来,杨姓后裔之所以能代代传承、越来越壮大,得感谢我们杨震公的四知文化,这个根扎的很深,其发展的空间也就很大了。因为四知精神是一种标杆,更体现了一种人类社会中“君子不欺暗室”的高境界人文理念。这种理念,在现代社会中更得到国家的推捧。

延续到一千年前,杨震公的第二十八代孙杨业,也就是杨家将,保家卫国、血洒边疆。舞台上、戏曲里,演绎得家喻户晓。特别在近代史上,我们杨姓出了那么多的将军,肯定不是偶然的。就因为“文能定邦、武能安国”。这种家国情怀成为了广大杨氏后裔所追求的目标。因此,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研究、了解广东杨姓历史源流、寻根溯源理顺各支系脉络,发掘出历代各个支系的优秀人物,得以发扬光大,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02

关于广东的杨氏始祖

普遍的说法是现有保存的老祖墓在位于梅州百祖岗的杨云岫老祖宗。根据梅州族谱的记载:杨耸公、是江西庐陵始祖杨辂公之第五子,号云岫,,生唐中和辛丑(公元881年),卒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赐进士,官都御史,刺史潮阳。公由江西庐陵仕粤寓梅,卒葬于福建武平南岩“眠狮起头形”,后由定光古佛择穴移葬于梅州城东北二里,赠其名曰“百祖岗”。公配欧阳氏、副配王氏,生三子:思孝、思恭、思聪。自宋以来,云岫公后裔陆续迁居广东各地,也包括分支到广西、江西、湖南、福建、四川等省以及海外。

可以说:资料较多的《梅州族谱·云岫公世系》,编录了该脉系分布于海内外各地的约1350条杨姓支系(其中广东省约900条支系)。且刊载了《杨氏历代(一世至一百零六世不等)的1225位各支系始祖(其中广东省内600条)。可谓洋洋大观。除了编辑有各地的“吊线谱”以外,该谱还编有以杨杼公为一世始祖,杨震公为三十五世,至云岫公为第六十四世,延至第九十世(云岫公廿七世)的文字简谱。

据南方日报记者在梅州云岫公园的采访报道:从梅州走出,散布在广东的杨氏有3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潮汕地区、惠州、河源、广州、深圳、湛江、茂名等,其中粤西仅湛江地区就有100多万杨姓人口。

可根据网上摘录的人口普查数据:广东杨姓人口为2037085人,占广东人口的1.85%,排第九;杨姓在广东省各地分布较为均匀,在潮汕、客家地区比例稍高,达到2—3%。看来,人口统计的浮动性挺大。

梅州市的(云岫公世系)之《梅州简谱》,后于2016年秋修成并出版《中华杨氏通谱·云岫公世系》全二大卷。是一重大工程,根据该版本,广东各地大部分的支系族谱,均参照梅州族谱的记载而形成。如已阅览的龙川谱、紫金谱、信宜谱、广宁谱、广州的白沙谱、科甲水谱、六禄祖杨氏族谱、潮州谱、惠来民国时期杨大金主编的《杨氏大宗谱》、还有福建闽西谱、平和谱、海南谱、台湾谱、广西贺州谱、湖南谱等,影响面极广。对综合了解广东杨氏源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可以说,梅州是客都,是客家人的大本营。云岫公是客家人的祖先。广东在目前之记载还没有出现更早时期,和更有影响力的杨氏祖宗,那么,云岫公就是广东杨氏始祖之一。

03

广东杨氏主要源流

看了广东各地的一些族谱,在广东能传承得多的主要有二条主线:一是云岫公三子思聪公脉系,延至云岫公第十五世斌孙公(1265年-1354,墓在惠州府横沥镇瘦狗陇上黄堡嶂下龙形),人口还不是很多,至斌孙公以后,从明朝开始,始见兴旺。特别在云岫公的第十七世裔孙崇卿公生下的八个儿子,普遍叫新八房,人口就翻倍地增长了。思聪公后裔分布在广东各地的杨氏中占有半壁江山。

另一条主线是来自福建锵乐、北宋的杨植公儿子,杨时龟山公、及弟杨标荣山公世系,其中,龟山公世系主要从福建过粤东潮汕地区,再延伸到广东各地;荣山公世系于北宋年间由福建省延平府锵乐县徙粤韶州府,其子善庆公后裔以珠三角及粤西居多。这一主线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龟山、荣山公等上系连接,梅州谱均将其收录在云岫公的第八世、公谱七十一世上。

2、广东省内的粤西《瑚琳杨氏族谱》,该谱记录了吴川、遂溪、徐闻、北海、廉江、雷州等地120多个杨氏居住点的源流。其上接均按陕西华阴东宫村的杨震公祖源连接。以伯侨公为一世,至杨震公为廿七世,至五十世杨珂(唐朝杨宁公二子汉公后),原属静恭房第三院,于公元八八0年随唐僖宗至蜀, 至杨时龟山公为五十九世,该谱只记载五十八世埴公生二子:时、曦,没有记载杨标荣山公等的脉系。

3、近阅台湾族谱,其中刊载“江陂杨氏世系总图日本东洋文库藏本”,其中直线图排列杨时公世系,也均按静恭房三院改蜀院的世系排列,即:宁--汉公--湮--珂--宏锡--正言--胜--璋--子江--胜达--明--埴--时--回--航。

大家应清楚,这种情况的出现肯定不是一时半载的事了,同是广东省内的族谱,始祖源流不一样、杨震公祖系上接不一样,杨时龟山公的上接更不一样,在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需要请专家们讨论研究、慢慢考证。

04

了解不全的各种分支

广东省内除了上述二条主线的杨氏源流以外,就梅州谱的云岫公二子思恭公、只有部分源流。思孝公三子安信公,从东莞清溪的耀南公系族谱看,其后裔断了十几代。有的地方谱干脆把宋初的安信公接下到元朝的十五郎公。

据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乡杨屋围谱记,该系为隋文帝杨坚的后裔即:太祖杨最公,唐朝居江西临江府新淦(音干)县,宋元佑四年迁增城西边榕树廷下居住;宋淳佑四年第五代孙子炽公迁蓝田(上建)居住。可是有其他族谱中记载子炽公为龟山公弟杨标荣山公之次子。

粤东的普宁地方族谱,记载得比较早的是:上谷房分支原武房至普宁广太寨山头彬文公后裔:五十三世杨岐公——六十世杨勉公,由蜀逾岭,居家始兴(今广东始兴)——六十三世洞潜公,生于广东始兴南岗,唐末为扈管(治所在宣化,今广西南宁市南)巡官,秩满,客居南海(今广州),其裔孙繁衍于始兴等地。

可以说,广东的杨氏源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前的谱牒流失,唐朝以上的就不多见了, 均在一千年以来宋朝以后、明清的居多。成了一难解之点!

05

参考大环境

我国近代人类学创始人、人类学家杨成志教授(1902--—1991、老海丰籍、龟山公第卅代裔孙)写于民国卅二年(1942年),的《广东人民之构成、分布及其文化》和《本地、福佬、客家的由来与发展》(编在中山大学杰出人文学者文库),现参考、摘录部分于下:

广东之名由原岭南东道、广南东路演变而来,与广西、湖南、江西、福建接壤。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风格。自秦朝始,中原人口就源源不断迁入广东,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在汉语系六大方言区中,广东就占有了“广州话”、“闽南话”、“客家话”等三大方言语系。

广东古称“南蛮”,春秋战国时期地属“百越”,曾与楚国发生密切关系,至秦始皇帝,广东始正式入我版图,置为南海郡。然南越王赵佗,尚自称为“蛮夷大长”。陆贾论赵佗曰:“今王之众,不过数十万,且皆蛮夷”。历史以来由汉人同化土族及南来各中原族系互相混化形成今日之广东人时期。

两千余年来汉人先后南来入粤,吾人兹欲明其系统,仅能依据其集团意识及其系统之语言,分为广府、福佬与客家三大宗系:

1、广府系:考广东之名虽起于元朝,而广州之名则早见于三国与两晋,兹所谓广府者,盖指昔日南越国,南海郡之首都及历代省会首府周围诸县属地而言。换言之,凡生长于斯地而说广州方言者俱称为广府人。历代中原南下之汉人必先据此为繁殖地,日渐与土人混合,成为广府人之先祖,属于民族移植与混合之必然趋势,亦广府人之所以复被称谓“本地人”也(该系占有广东一半人口)。

2、福佬系:“福”指“福建”,“佬”解土人,所谓福佬者,盖言迁入之福建土著人民集团也。考福建之名,始于唐代,顾名思义,福佬南移当在唐以后,当时广府人既已繁殖于广东中心之地,于是由福建南移之路线,逐不得不避开此境,彼等或是先兹长于韩江流域一带及东南诸沿海县属,继则沿海岸西至雷州半岛诸地,并南入海南分布全岛。唐以后,宋朝末叶及明末清初之际,皆为福佬人大量南移之时期(占广东人口约六分之一)。

3、客家系:客家为入粤最迟之人民集团,此点吾人可就其名称和住地证明之。考客家一词之由来,实因与“本地人”恰如宾之与主而起。至其住地,以粤之东北山为主,所以如此者,必因入粤较迟,中部沃土既已为广府人所占据,沿海又属福佬之范围,不得不尔也。关于其入粤之时期,各家多谓始在南宋,历明清而渐增多,至其居住于闽赣浙江省边界之时间则颇久远。且似曾与当地人发生混化,盖今之客语多与闽浙畲语相同也。客家入粤虽较晚,然开荆劈棘、应付土著,其困苦固不减于先人之各族,吾人今日自东江客属各县之居屋形式及围墙碉楼上,尤可推知其当日如何聚族苦斗之情况也(占广东人口约六分之一)。

从以上历史资料是不是可以参照?最早来广东的杨氏祖先,也应该是从粤北南雄珠玑巷进入的广府系的本地人,然后是从福建过潮汕地区的福佬人,再就是山区的客家人了。只是,资料的缺失,使一千年以上即唐朝时期的广东杨氏记载,成为了“空白点”。

今年的九月初九,我们随广东总会到四会县,拜祭了唐朝时期李氏太婆的老祖墓,这也是至今为止我们在广东境内所见到的最早的杨氏祖墓了。据四会杨植洪会长介绍,李氏太婆是江西庐陵杨辂公的第三个夫人,是云岫公的生母。还提供了一些老族谱的资料。可根据江西庐陵的辂公系族谱,只记载辂公配郑氏、郭氏、郭氏等三夫人。而梅州族谱倒有记载:杨辂公配郑氏、郭氏、李氏、陈氏。看来,唐朝时期李氏太婆究竟是广府人的祖先,还是客家人的祖先,还需要逐步考究。

06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理顺广东杨氏源流

现在各地族谱的记载挺乱,拿在广东杨氏影响最大的梅州族谱来说,梅州族谱的上线在年代方面自相矛盾的也很多,举个例子:该谱记载杼公第四十四世杨植公,谱记却生活在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以军功授后军都督指挥使。其儿子排四十五世的杨晖公,于唐昭宗光化四年(公元898年)诏封端公。但往后看,六十四世云岫公,发生于公元881-963年,似乎相差了二十代的祖先人却生活在同一时代?,再者梅州谱的五十八世承休公,唐天佑初(公元904年)奉使吴越,与相差六代的云岫公也生活在同一年代!难怪有人说:宋朝人生唐朝人?只因近期看过台湾族谱里有编入出现在江西的《植公墓誌》,除了有确定的年代以外,还说明了其后裔有迁居广东、广州、潮州、河源、嘉应州等,引起了注意和对照。

当然,这些记载的现象及疑问都发生在几百年前老祖宗手里,明朝宰相杨士奇公、清朝翰林院吉士杨谷贻、举人杨壮猷等,均在谱序中对上述祖宗源流作了陈述。后人也就不敢轻易去更改了!而各地的族谱也都当起了“文抄公”照盘照抄了!这些情况,希望下来总会能够牵头,除了祈求博学者稽考外,也希望大家能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讨论而不要争论。

历史演变,谱牒遗失,我们不能以今天的观点去责备古人、替古人担忧。拿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就经历过刀耕火种、肩挑贸易、信息闭塞的农耕文化(央视报导:解放前农村85%以上人口为文盲)、改革开放以后才多多少少有了机械化、到现代化,直到进入今天的信息化。现在好了,信息公开,互联网上、微信里真真假假的信息满天飞,除了可增加人们的知识面以外,,也增加了吵吵闹闹、互相攻击的平台。以前有句话叫部门之间依法打架,恐怕也可演变成现在的依谱打架了!

几百年来,老一辈的杨氏父老们为了认祖归宗,总希望能够接到上线,梅州谱就创造了这一条件,从第一世到一百零几世。老人们都以能排到第几世为荣,原素不相识的杨姓人,相遇总会问:你排在杼公第几世了?而我按老谱的排列,也就是102世。这就体现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感情倾向。

改革开放我们广东走在全国前面,杨姓联谊的宗亲活动我们走在全国后面,感谢广东杨氏联谊总会,虽然只是个三岁小孩,定当会快速长大、成熟。对于广东杨氏源流,借一句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只有利用现在交通方便的机会,到各个杨氏居住点多走走,多搜集整理资料,以求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得圆满的答案。

07

结语

借此机会,祝在座的帅哥暖男、资深美女们安康!祝老人家们在慢慢变老的过程中,别忘了要渐渐变好。就像我们粤东潮汕话说的:隆隆金啊!

谢谢!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