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杨氏春秋 » 各地宗祠 » 粤西杨氏 » 粤海儒商——广州恒鑫集团董事长杨秋

粤海儒商——广州恒鑫集团董事长杨秋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11-06-25 09:12:16  阅读12959次
  

杨秋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所谓传奇,不仅因为他今日在商界获得的巨大成功——他独资创建的恒鑫集团经历近20年风雨洗礼,年纳税超过1000万元,是广州纳税大户之一。

      所谓传奇,还在于他的人生道路崎岖坎坷。命运曾将他打入社会最底层,但凭着一股不屈不挠的韧劲,他硬是将自己的草根人生演绎成一阕高昂激越的生命交响乐。

杨秋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儒商。

      他是电白历史上第一望族杨氏的廿四世孙。杨氏在乾隆年间出过一位进士,接着连出五位秀才,办有自家私塾,书香缭绕,耕读传家。

      深秋的一天,带着对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儒商的好奇,我们来到电白县电城镇爵西坝头村采访刚返家的杨秋。眼前的他,年过五十,斯文儒雅,身材瘦高,面容清癯,言辞谦逊,态度温和,与其说是商人,不如说是一介儒生。当知悉他还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我们不禁油然生敬,急欲对其人其事一探究竟。

羊城创伟业

      20年前的一天,杨秋第一次来到广州。当时朋友用摩托车载他到沙面办事。车在路上兜来转去,林立栉比的欧式建筑物和参天大树,使他们仿佛进入迷宫,久久寻不着来路。杨秋不由叹道:广州城真大呀!当时他就暗下决心,有机会一定来广州发展。

      自此,杨秋开始朝着理想奋斗。他具有过人的经济头脑。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开始在神州大地荡漾,农民出身的他就洗脚上田,白手起家。先是做小生意,然后瞄准了后来让他扬名立万的建筑行业。上世纪80年代初,在当地建筑业小有斩获的他,开始不满足于在家乡捣鼓十万八万的小工程。一天,杨秋站在一幢正在施工的两层建筑物屋顶,将深邃的目光投向远方,他想起了高楼万丈的广州城,想起了沙面那些异国风情的建筑物。那一瞬间,他决定离开生他养他三十多载的故乡,赴广州做大事

      20多年前的水荫路,只是广州的郊区,作为广州军区空军后勤部的农场,连绵一大片养猪场,地处偏僻,荒凉至极。而现在熙熙攘攘的天河东,更是不见踪影。尽管早在20世纪80年代,广州就引入了商品房的概念,但当时的房地产商只是盯着老城区。举世皆醉我独醒,具有超前意识的杨秋认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州的城区建设必将东扩,水荫路将是未来商业发展的黄金宝地。他盯上了水荫路那一片猪场。经过努力,他与空军后勤部有关部门合作开发水荫路,拆除猪栏,相继建起宿舍楼、第一幢商住楼。此后的数年间,杨秋像垦荒牛一样辛勤耕耘,拆光了水荫路那一大片猪栏,一幢幢高楼大厦平地而起。

      说杨秋是一位商界奇才,一点不假。他开发的高达33恒鑫御园,项目不到半年就销售一空。其独特精确的投资眼光,不由你不佩服。说起恒鑫御园的销售奇迹,杨秋认为成功在于:在合适的地方建合适的房子卖给合适的人。其开发房地产的座右铭是:在有价值的地段上发展优质物业。恒鑫集团对广州情有独钟缘于对广州市场的客观分析。广州经济水平位于全国前列,房地产市场在全国最为成熟,市场空间巨大。恒鑫集团有一个理念:让中国人置业的梦想变成现实。恒鑫想的,不仅仅是做成一个产品,还要帮助客户去实现理想生活。

      精技术、重诚信、讲质量,杨秋创办的企业很快便在广州建筑界声名鹊起,不但站稳脚跟,而且不断发展壮大。广州恒鑫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已成功开发了水荫小区、联发名苑、华信大厦、恒鑫御园、东方国际广场等高级住宅及写字楼项目。广州恒鑫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所完成的建筑项目,竣工验收优良率98%,合格率100%,未出现任何质量和安全事故。其多个项目获省、市样板工程及安全文明样板工地称号,被国家建设部评定为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企业。

      善于经营和发展,杨秋的生意越越大。经过多年的创业积累和发展壮大,他终于创建了闻名遐迩的大型民营企业——广州恒鑫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总部所在写字楼——22层、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华信大厦,现已进驻近百家大型金融、商业机构,成为广州市环市东路商务圈的标志性建筑。集团以房地产为龙头,业务涉及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建筑设计、物业经营、物业管理、高科技开发、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进出口贸易、旅游饮食等多元领域。恒鑫集团及属下多家公司获得广州市政府授予的先进私营企业和广州市工商局授予的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荣誉称号。

      企业能做强做大,与杨秋注重现代管理理念和大力引进人才分不开。恒鑫集团属下的恒鑫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设有由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智囊团。集团每个投资项目,事先都经过投资顾问和智囊团的反复论证,达成投资意向,再经过集团核算部门对细化数据详加稽核通过后,才真正摆上运作议程。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确保了企业的良性发展,十几年来,恒鑫集团的投资项目做一个成功一个。杨秋认为,人才是企业兴旺之本。目前恒鑫集团云集大批博士、硕士和具备国际化才能的市场、品牌和管理专才。走进恒鑫,你会马上被这个团队的生机和活力所感染。

      作为一名儒商,杨秋对儒家文化推崇备至。传统的儒家文化内核在于,杨秋的经商之道正是讲究诚信,他认为房地产企业发展有两大基石:实力、诚信。在当前正在实施的宏观调控中,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开发信贷业务的控制,对诚信稳健经营的房地产企业予以扶持,对信誉度低的企业则联合制裁。恒鑫集团凭藉良好的社会信誉,与银行保持着良性合作关系,已形成以自有资金滚动开发为主、银行贷款为辅的经营模式。

      随着企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杨秋董事长的社会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他现荣任广东省十届人大代表、茂名市六届政协常委、广东私营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广东叶剑英基金会副会长、广州市民营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房地产协会副会长、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常务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客座教授等社会职务。身为人大代表、政协常委,杨秋具有很强的参政议政能力。作为一个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和发展的企业家,他对许多经济及社会问题都有着独到见解。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杨秋密切关注广东地区,特别是粤西地区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多次独立或牵头提交议案,就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有关政府部门服务水平、加强法制建设、保护历史文物等方面问题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故乡寄深情

     纵然曾经千辛万苦,故乡永在我心中。这是杨秋在接受我们采访时饱含深情说的一句话。

      上世纪50年代,因家庭原因,小小年纪的杨秋过早地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作为电白县的望族,当年的杨氏祖屋建于乾隆48年,占地数10亩,承袭清朝九厅十八井式的建筑风格,设房88间,古朴气派,巍然屹立200多年。然而大跃进年代,少年时代的杨秋眼睁睁地看着祖屋被毁于一旦,拆下来的木料用来烧火炼钢,石基则用来砌附近盐场的路基和桥墩,这一幕给杨秋的心灵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数十年后的今天,说起来他仍唏嘘不已。

      然而世俗的压力更是雪上加霜。杨秋十多岁还不能上学,因为极左思想作祟的村长不愿杨秋成才。村长竟然还命令村人,只许教小杨秋一至九的单数,不让教十。没想到小杨秋异常聪明,有天晚上在村里记工分的黑板上唰唰写下了,以及双位数的运算,令村长瞠目结舌。在村长的强权之下,杨秋直到16岁才得以入小学。但按那时的规定,入读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不得大于12岁,一向关爱杨秋的校长只得偷偷将他的年龄改为12岁,终于圆了他的读书梦。时至今日,杨秋对老校长仍心存感激,多次携厚礼探访老人家。当年,杨秋读完小学后就不得不辍学务农。多年后,商人杨秋百忙之中,坚持攻读,作为对当年失学的补偿。现在他已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也算是对老祖宗的一种慰藉。

      辍学后的杨秋成为不折不扣的庄稼汉,身体并不健壮的他却是春耕秋收的一把好手。改革开放后,他开过油厂,经营农副产品及化肥,在市场上很抢手。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他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涉足建筑行业。

      在那个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村里村外不少人伤害过杨秋,有的甚至在他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创伤。但改革开放后,在商界大获成功的杨秋,并没有对往事耿耿于怀,反而以德报怨,对父老乡亲倾注了无私的关爱。仅坝头村这个小村庄,他就将80个乡亲安排到自己的企业工作。这80人每年的收入超过100万元,每年有了这100万,村里就不愁没有小康日子过了。

      为人低调的杨秋,具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以满腔热情支持公益事业。1996年,他捐资280多万元在电城镇修建长1公里、宽17米的水泥硬底化大道,解决了该镇12万人行路难问题,带动当地副食品产业的蓬勃发展;同年10月,他带头捐资5万元,组建了在抢险救灾工作中屡立战功的电白县首家镇级消防队;同年,他带头捐资10万元成立粤西首家镇级治安基金机构——电城镇治安协会,参与组建民间治安巡逻队,并对每年作出突出贡献的治安队员给予重奖,有效加强了该镇治安综合治理工作;2000年,他捐款10万元给茂名市禁毒办,提议组织历时三个月的全市禁毒图片宣传下乡巡回展览;2001年,当得知家乡正开发保护冼太夫人文物遗址时,他又积极献计献策,并带头捐资36万元,建造冼太夫人道门阙,带动社会各界出钱出力,把冼太夫人遗址建设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生意做大了,名气也大了,但杨秋热爱故土和乡亲的本色不变。以至诚为道,仁和为德为待人处事标准的他,总是谦逊温婉,随和热情。他长期以来关爱着弱势人群。每当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遇到困难,他总是不遗余力,慷慨解囊。杨秋每年出钱出力救助数十户特困户,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修房造屋、子女读书就业、入院求医等困难。1997年,特大台风袭击电白沿海地区,多户人家房崩屋倒,杨秋主动捐资10万元,助全崩户修建新房;2003年冬天,粤西地区遭遇多年罕见的寒流,杨秋紧急购置了200多件棉大衣及棉被,分发给镇上的五保户老人。具有远见卓识的他,在帮助困难户的同时,注重培养其造血功能,甘当人梯,长期将家乡剩余劳动力带到城市谋发展,大大改善了家乡人民的生活条件。据不完全统计,迄今经他直接带进城打工的超过数万人次,帮助过的乡亲、困难户数千人次,用于公益事业的捐款500多万元,电白人都亲切地称他业余民政局长

      采访之日,恰逢杨秋父亲的忌日。杨秋在宅前旷地上摆了十几桌家宴,招待乡亲。只见他逐桌跟乡亲们寒暄,还给老人封利是,村民都亲切地称他秋哥。一声秋哥,饱含乡情亲情,其乐融融。蔚蓝的天空下,和煦的阳光中,那真是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

拳拳孝子心

      杨秋五岁丧父,母亲用嬴弱的肩膀,独自承受着生活和社会的重压,含辛茹苦将他和姐妹抚养成人。这份艰辛,小小年纪的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苦难并没有压垮母亲,饱尝生活艰辛的她,却乐观而豁达,教给杨秋很多做人的道理。作为电白县的望族,杨氏自古就有家训。杨秋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诵《杨氏家训百字铭》,这成为幼年失学的杨秋的启蒙教材,使他终生受益。数十年后的今天,他在新居大院大理石墙上铭刻着亲自重编的百字铭: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母亲是位心地非常善良的人。在去世的前一段时间,说话都很困难了,她还多次叮嘱杨秋:不要忘记天下贫困的人,要帮助他们,照顾他们。我们过去受罪,现在日子好了,千万不能忘记过去受苦受难的时候!

      在外经商数十年来,杨秋每次返家探母,都会给母亲一沓钱零用,每次都在千元以上,细细一算,合计已超过十万元。母亲生活节俭朴素,根本用不了这大笔钱,然而2002年去世时,身上却分文不存。钱去哪里了?原来,她都用来接济生活困难的乡亲们,一笔笔钱就像丝丝清泉,给一户户生活困顿的家庭带来生机和希望。一次,村里一位乡亲因拮据向她借钱买化肥,她身上没钱,却和蔼地说:阿秋过两天从广州回来会给我零用钱,到时你再来找我。过几天后,一拿到儿子的零用钱,她马上如数借出。其实与其说是,不如说是,老人却从未计较过。

      一位伟人曾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所谓好人有好报,一辈子乐善好施的杨母,虽大半生坎坷,但依然能活到94岁高寿。

      母亲曾随杨秋到广州生活过一段时间。1997年,一向身骨硬朗的老人跌了一跤,之后身体便每况愈下。1998年,她回家乡养病。直到母亲去世的四年间,时刻惦记母亲安危的杨秋就再没离开广东一步。当时他的生意已经扩展到海外,但即使澳洲、美国有大单生意他也不去了。他的手机一天24小时开机,为的是时刻了解母亲的病讯。母亲心肺不好,血压高,病情起伏不定,一有电话,即使三更半夜,他也立即驱车赶回电白。在采访中,杨母的主治医师告诉我们,那几年,杨秋平均三天就回家一趟。一次,杨秋带病在香港洽谈生意,夜里接到医生电话,说母亲血压不稳定,医生特意说明,不是突发病情,他不用连夜赶回。没想到四个小时后的半夜三点,杨秋便出现在家门口。原来他自己驱车从香港一路狂奔而回。到母亲病榻前探望后,他却又病倒了,高烧不退,在家躺着输液三天。

      为给母亲治病,杨秋多次出国购买贵重药品。据杨母的主治医师说,杨秋每年支出的医疗费、护理费超过100万元,四年下来,有500万之巨!四年前,杨秋送病重的母亲从广州回家前,医院的院长就说过让他做好最坏的打算。是杨秋倾注大量的心力、财力及感天动地的孝心,延长了母亲四年的生命。

      母亲去世前半年,杨秋预感老人将不久于人世,便再也不离开家乡。他将恒鑫集团总部搬回家乡,大队人马跟着过来在镇上安营扎寨。他常常坐在母亲病榻前,拉着老人的手拉家常。有时他回到家中,见母亲已昏睡过去,便俯身在母亲额头亲吻,然后久久地守护着老人。

      说来也神。时间和商机对于商人是非常重要的,母亲病重期间,杨秋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但那几年生意却做得出奇的顺利,获利甚丰。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是母亲用她最后的时光佐佑着儿子吧!

      母亲处于弥留之际时,杨秋不惧民间所说死人风,紧紧抓住老人的手,希冀能留住她的生命。目送母亲咽下最后一口气,痛哭失声的他几度晕厥过去。

      母亲出殡之时已是下半夜,但附近数千名群众自发地站在路边,给这位一生一切关爱乡亲乐善好施的老人送行。天空飘着氵蒙氵蒙细雨,人们静静地目送老人远去,场面凄凉而肃穆,令人荡气回肠,永志难忘。

      给母亲守孝的一百天期间,杨秋每日在母亲灵前跪拜一小时,24小时赤足守孝,直到深夜方洗灌双足,上床歇息。次日,天还未大亮,他又早早起床,跪拜、守孝、……

方圆十里的乡亲们都说,从未见过这样的孝子。

  母亲驾鹤西去了,但她的教诲杨秋铭记在心。生活还在继续。永远怀念母亲的他,已将对母亲的一片孝心升华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诚挚热爱。这种爱,就像南中国海一样宽广而深沉。他说,他要像母亲那样,一生一世关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

  母亲在天之灵,欣慰地看着儿子以赤子之心、博爱之怀,在辽阔大地上迤逦前行……

(徐文泽 黄桦)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