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杨氏春秋 » 各地宗祠 » 慈善公益 » 人物专栏 » 四知期刊 » 历史文化 » 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的籍贯考证

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的籍贯考证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11-06-17 12:38:13  阅读3584次

      《辞海》载:杨秀清(约1820-1856),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广西桂平人,烧炭工出身。1844年(道光24年)遇冯云山,参加拜上帝会。冯云山被捕后,他假托天父附体,取得“代天父立言”的特权,稳住会众。1851年1月参加领导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任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12月在永安(今广西蒙山)封为东王、九千岁,主朝政。次年太平天国进入湖南,他和肖朝贵署名发布《奉天讨胡檄》。冯云山、肖朝贵先后牺牲,由他协助洪秀全统率全军攻取汉阳、汉口,1853年初攻克武昌,东下占领南京,建都天京(今南京市)后,派太平军西征和北伐。并以其名义函告英国公使文翰,宣布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因居功自傲,独揽大权,挟制天王,压制同僚,甚至借故杖责天王,并逼天王封他为万岁,引起领导集团的内部分裂。1856年(咸丰六年)9月被韦昌辉所杀。

      《辞海》载杨秀清约生于公元1820年,显然不是来自族谱,而是一种估计待查,于是有人说杨秀清是广东梅州人,原名嗣龙。这对《辞海》说杨秀清是广西桂平人的否定。笔者在参写《中华杨姓通谱》时,曾查阅过杨姓桂平谱和梅州谱,均无秀清和嗣龙的名字,只在近年的梅州谱序中提到一句杨秀清是梅州人。问题是,一个地处广东北角的梅州人,年纪轻轻的怎么跑到千里之外的广西桂平山区去当了煤炭工?这个嗣龙有何才学,竟可以指挥太平军大败清军?清军将领说杨秀清的战术“朝野罕有”,认为他“审时度势”,避实就虚,毫无拘执,捷若转圜。说他“别有诡道”,“专寻花样于小说中”,采裨官野史宫情,效而行之......取裁《三国演义》、《水浒传》为尤多”。这样有才学的人,不是一个普通的年轻烧炭工所匹配的。1851年太平天国成立时,洪秀全封了五王:东王杨秀清为九千岁,西王肖朝贵(广西武宣人)为八千岁,南王冯云山(广东花县人,塾师,与洪秀全同乡,同创拜上帝会)为七千岁,北王韦昌辉(广西桂平人,壮族,地主出身,对杨秀清素怀不满)为六千岁,翼王石达开(广西贵县客家人,地主出身)为五千岁,杨秀清居五王之首。当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建立前回广东花县时,冯云山被捕,被杨秀清设法救出。为了稳住会众,肖朝贵冒称天兄耶稣附体,而杨秀清竟冒称天父附体,天父天兄辈份不同,如果杨秀清不比肖朝贵年长,自称天父,焉能服众。以此推测,杨秀清在太平天国领导层中,年龄最大,谋略最多,杨秀清不是一个烧炭工,也不是桂平或梅州人。
           2006年,《中华杨氏通谱》编辑部曾派人去浙江萧山临浦镇作调查,临浦镇屠家祠堂附近有杨秀清的衣冠冢,墓前有碑:“先父杨公秀清之墓,同治初子丙昭立,1955年孙孝根重修。”据屠家人介绍,丙昭是杨秀清的幼子,是杨秀清的堂妹在“天京事变”大屠杀时救出,抱到杭州,送给屠家养大,因而姓屠,至今已繁衍了五六代。解放前,他们又复姓为杨,但他们不清楚杨秀清的上代世系,请编辑部的人代为寻根。笔者在参修湖南新化《杨氏史志》时发现新化杨氏族谱中有以下记载:
          一、族谱《懿行》册记载:“杨士佑,字风雅,自号霜岩散人。父斌,县学生,有文誉,性旷达,趼弛不羁。士佑少承庭训,究心经史,旁及诸子百家,学业遂曰富。邑令林联桂临乡课士,奇其文,县试拔列前茅。奇于数,未青一衿,遂绝意进取,寄情诗酒,一发其抑塞磊砢之概。邑人邹溥霖,其妻弟也。尝馆其家数载,唱和甚相洽。士佑工手谈,罕与敌,时有杨秋之目(古之善奕者名秋也)。不喜治生人产,家无儋石储,弗介意。晚益窘,遍游百粤间,授徒为业。所获修脯,悉以购书。有所见,辄形诸歌咏。顾不自珍惜,多散佚,今存者仅《绕膝轩稿》数卷而已。咸丰初有官于粤者,闻其名,礼聘之。未至,卒于旅次。      按风雅先生,最为吾族伟人,生平才气纵横,不可一世。族父老道其轶事,至今犹感慨系之,县志乃列于《隐逸》,曰遍游百粤,曰卒于逆旅,一若不知其所终者,盖有所忌而讳之也。其实咸丰末年,洪杨之变所称杨叔清者,即指先生。当时党禁森严,故不得已变异己名,以纾家难。太平天国所以大张旗帜,糜烂东南半壁者,先生之力居多。厥后金陵覆亡,亦以人杰云。徂致此大败粤匪,纪略称其运筹决策往往出洪之上,迹其才略,盖与陈玉成相伯仲云。惟是去家千里,音书断绝,功既不就,名亦无称,殊堪悯惜。特识数语,以备后人采择焉。先生之于弈,门壁帷帐,往往战陈纷罗。噫,此其韬略之所由裕也欤!”
           二、族谱《世系》记载:材斌次子士佑:字风雅,号霜岩,清乾隆六十年乙卯九月二十六日辰时生,咸丰元年辛亥九月二十一日巳时终,葬广西南宁府百色厅湖南会馆公山有碑记。
    对于上述同一族谱中两相矛盾的记载,需要作一些分析,才能明其原委。
        (一)、《杨士佑传》的入谱时间。新化杨氏族谱创修于明朝天启年间,至公元1888年有光绪五修族谱,公元1909年有宣统六修谱,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有七修谱。历届族谱都有《懿行》册专门记载先祖中德高望重者的事迹。《杨士佑传》载于光绪五修谱的《懿行》册,以后的六修、七修照录入谱。《杨士佑传》录自清同治年间的《新化县志》,编谱者并加了按语,挑明杨士佑即杨秀清。因光绪五修谱已无法寻找,有人便怀疑《杨士佑传》后段按语是1947年修谱者所作。但我们从按语内容来看,既称杨士佑为“人杰”,为“吾族伟人”,又称太平军为“粤匪”,感叹其功不成,名不就,这是站在清朝正统立场说话,民国时期的人不会这么说。按语把杨秀清写成杨叔清,这是因为杨士佑参加太平天国起义改名,家乡人并不知道,听了传言,杨士佑不是长子,因面以“叔”代“秀”,新化口音叔秀二字同音。民国时期的人不会写错名字,而在光绪年间,地处新化山区槎溪的杨姓人不能正确写出杨秀清之名,这是可以理解的。光绪五修谱是新化杨姓五大房中的长房(继公房)的十一位族人主编,到了宣统元年以后,才有五大房合修的六修、七修、八修谱。合修谱自然会采用长房族谱中的历史资料,沿袭至今。
        (二)、对族谱记载的杨士佑生平的解读:杨士佑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这是不会错的。看来他比洪秀全大19岁。至于说杨士佑终于咸丰元年(1851)年,葬广西百色厅(清朝新辟的县叫厅),葬公山,有碑记,这就是光绪谱的编者所用的障眼法了。一个反清的主将,清廷恨不得诛其九族。既然杨士佑死于太平天国建立之年(1851年),又远离金田起义的桂平县,一旦清廷查起来,这就没有风险了。《杨士佑传》载于《懿行》册,不拿出来示人,谁能查出杨士佑便是杨秀清。杨士佑的生平载于《世系》册,却可以示人。这样编排杨士佑的行状,可保一方一族的平安。编谱者真是煞费苦心。在《世系》册中为杨士佑的生平造假,其实也有破绽,一个只身“遍游百粤”以授徒为业的塾师,死后有人安葬,还有碑记,死亡时间准确到时辰,广西百色到湖南新化有千里之遥,当年这些信息是怎么传递回来的?这种破绽只是没有人认真考究罢了。
        (三)、杨士佑的子孙纷纷离家出走:杨士佑在家有四个儿子,终、葬于家乡的只有长子和四个儿媳。次子出走,终、葬之地不明。第三子率弟及子远徙广西。杨士佑有九个孙子,两个随父徙广西,三个随父出走,终、葬贵州,四个随父出走,终、葬之地不明。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杨士佑的子孙没有一个仍在家乡,这些子孙外迁,显然不是为了生计。男丁出走,留下妻女。外出的人一去不返,音讯全无,很不正常。若说他们是为了免遭追查受害,并不为过。一大家子人在光绪五修族谱时,入谱者就只有六岁的曾孙亲禄了。
     还须说明的是,浙江萧山的杨秀清遗孤丙昭,应是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再娶所生。太平天国首领妻妾成群,杨秀清也不能免俗。
    综上所述,杨士佑即杨秀清,在清光绪年间即已被新化杨姓族人在族谱上挑明。他们的动机不是为了争名人效应,而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段历史。这段秘史在当年不能宣扬。后人不细研族谱,也忽视了。没有宣扬,致使这段秘史藏在谱中尘封了一百多年。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