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杨氏春秋 » 各地宗祠 » 慈善公益 » 人物专栏 » 古代人物 » 杨震是东汉布衣宰相

杨震是东汉布衣宰相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11-08-03 15:23:19  阅读56615971次

杨震是东汉布衣宰相


作者杨暍:河南省杨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杨震是东汉布衣宰相,顶级治世文臣。为了挽救东汉由中兴到衰败的局面,杨震努力学习,奋发有为,教书肓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入仕,杨震作为三公之首,力主改革弊政,构建清正廉洁之风,反复上疏切谏,直拒权臣皇戚的不合理违规的荐官之托,公正无私,勇斗邪恶,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诠释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名士气节,凸显精忠报国,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今天缅怀学习杨震好学精进的学风、高山景行的师德、廉吏直臣的操守、为民请命的境界、力主改革的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我们的爱国爱家的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激励我们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中去,从而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经济增长、文化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
杨震是东汉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自幼好学,博览群经,精通学理,自成一家。他,一生既从事经学研究,又教书育人,从政为官。他,出身平民,经历坎坷,阅历丰富,资历颇深,事功卓著。他,地位高、影响大、流传久。他是东汉时期的顶级文臣,具有治世之功。他一生七十余年,经历了东汉政权由中兴到逐渐衰落的过程,面对国家日益陷入奸臣当道、政治腐败的深渊,力主改革,切谏除弊,勇斗邪恶。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名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圣贤内涵,彰显了封建士大夫高尚气节。他一生留下了尽孝亲为、自尊自爱、槐市学风、文辉万载、泉里校书、白手起家、放驴找马、关西夫子、廉垂四知、清白传家、冒死谏诤、为民请命、醒世之死等感人事迹。 
一、东汉杨震,生平简介
虽然杨震八世祖杨喜,汉高祖刘邦时因追杀项羽有功,封赤泉严侯;高祖杨敞,西汉昭帝时官至丞相,封安平侯;曾祖杨忠,袭侯爵,为安平顺侯;但是祖父杨谭,因其叔父杨恽事受株连免为庶人;父亲杨宝精通欧阳《尚书》,在华山一生过着亦农亦教的平民生活。
杨震字伯起,男,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二月初八(公元5428日),住弘农郡华阳县华山仙峪(今陕西省华阴市华山风景区仙峪)东侧牛心峪。少传家学,师从经学大师桓郁学习欧阳《尚书》。成人后曾在弘农郡华阴县双泉(今华阴市硙峪乡双泉村)学馆教书。入仕前,二十几年,客居弘农郡湖城县泉里(今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既校书研究群经,又开馆授徒,从事教育事业。
 

公元108年,应大将军邓骘征辟为幕府,入仕后,曾被举荐为茂才,做过襄城(河南省襄县)令。 
110
年,升任荆州刺史,州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市,负责督察荆州地区各郡政务作的官员。 
112
年,升任东莱太守,郡治在今山东掖县,负责郡政务的官员。 
114
年,转任涿郡太守,郡治在河北省涿县,负责郡政务工作。 
117
年,被征调中央做太仆主管天子马车及畜牧工作,同年12月升任太常主管礼仪祭祀,进入中央机构(相当现在部长级)。 
120
12月,升任司徒即为丞相,为最高官职,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相当现在的国务院总理)。 
123
10月,升任太尉,负责全国军政事务(相当于今天的军委主席)。 
124
3月,因遭谮,被罢官,死于京师洛阳城雍门外谷河畔夕阳亭,露柩陕县。 
125
年,以礼葬于弘农郡华阴潼亭(今陕西省潼关县高桥乡四知村)。 

二、华山娇子,关西师圣 公元54228日,杨震生于华山牛心峪一个平民之家,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经,公元108年入仕为官,入仕前,他曾在华阴的槐市学馆,双泉学馆,灵宝的校书堂从事教学工作,并努力学习儒家经典,门下弟子数千,时称关西孔子杨伯起 
(一)华山娇子,好学自尊 

杨震年幼丧父,但是勤奋好学,孝母抚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在家乡留下了不少故事佳话。 
1
、好学至孝 

由于父亲杨宝不愿入仕为官,躲避朝廷征召,全家搬进了华山的牛心峪,过着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杨震未成年时,杨宝就去世了。他少年就开始耕读事业,不仅要养活年迈的母亲,还要供养年幼的弟弟杨衡,更要研读经书,传承家学。贫寒的物质生活,恶劣的生存环境,不仅没有夺去杨震好学上进的志气,反而激励他更加刻苦用功,博览群经。 

有一次,杨震去山上砍柴还带着书,中午休息时,坐在一棵大树的枝叉上看书,看到入迷时,兴奋异常,以为坐在地上,立即站起来读,结果从树上掉了下来,摔得头破血流。他却不知痛疼,捧起书本继续朗读。杨震喜欢看书学习的情况,己达到痴迷的程度。 

杨震不仅爱好学习,而且对年老的母亲,年幼的弟弟也非常关心。每到春天,青黄不接时,家中余粮不多,杨震往往把粥菜这些较好吃的饭,奉给母亲与幼弟,而自己则以野菜充饥。有一次母亲有病,杨震在老中医的指点下,亲自到山上采药,熬药伺服,母亲身体很快就好了。杨震少年时,好学至孝,品学兼优的事迹,闻名邻里。 
2、槐市学风

杨震的父亲杨宝,因世道太乱,无心出仕做官,专心研究《尚书》学,一生在华山牛心峪过着亦农亦教的隐居生活。
成年后,杨震子承父志隐居授徒,教书育人,再把自己所学所悟传授他人。首先就教于其父杨宝所创办的牛心峪学馆。牛心峪位于华山仙峪的东侧,该峪树林茂密,山青水秀,环境幽雅。杨震开始收徒讲课,有教无类,广收贫寒人家的子弟,四方求学者络驿不绝,学生最多时,达上千人,学馆如市,书声朗朗,因牛心峪学馆周围广植槐树,故牛心峪学馆又称槐市学馆。杨震治学严谨,教书育人,以清白正直仁义为要,教风端正,讲学认真。杨震不仅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还教给学生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做人道理。他的治学精神、高尚情操被后世誉为槐市学风。有人赞誉杨震的为师品德,像槐花一样洁白无瑕。
 
3、自尊自爱 

杨震开馆讲学,为人师表,不仅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还教学生自立自强的做人道理,且自己以身作则。杨震担任的教师职业,相当于现在的民办教师,既要教书,又要种地,亦农亦教,耕读相兼。相传,当时学生们看到老师既要讲课,又要种地,非常辛苦,就偷偷到田里帮他种庄稼。而性格耿直的杨震为了使学生专心读书,不要越位,过早地考虑别人的事情,就把学生帮助种的禾苗拔了,另行栽种,借以断绝学生再生耽误学习时间,而为老师帮忙干活的念头。杨震认为耕种是老师践行自立自强生活的个人行为,蕴含着老师的荣誉和自尊。另一方面,他要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要自尊、自立、自强的道理。自己种田供养母亲是做儿子应尽的本分,这也是不能由他人代劳的,否则会落得不孝的骂名。杨震以实际行动教肓学生要自立自强,自尊自爱。 

由于杨震教书认真,常常无瑕兼顾地里的庄稼。别人的地都种完了,他才开犁,别人的粮食开始晾晒了,他的庄稼才开割,误农时,收成不好。邻里们看不过去,经常有人送些粮食接济他家。而杨震不管是谁送来的,一律如数退还,村中邻里不收。杨震想出一个办法,凡是有人给他家送粮食,他就整天,只吃一种叫蕨的野菜,而不吃邻里送的面食,多次因营养不良,而晕倒。邻里知道他退粮的心意已决,绝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周济,只好把送往他家送粮食取回。这样杨震反而高兴起来了,也精神起来了。杨震自己为人师表,身体履践,言行一致,自立自强,堪称师界楷模。 
4、关西夫子 

杨震在教学方面的名气越来越大,牛心峪的槐市学馆,不能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在其母亲谢世后,为了方便教育,杨震把学馆从牛心峪迁到了古驿道旁的双泉里,双泉里位于华阳市硙峪乡双泉店村。 

创办双泉学馆,学生比槐市学馆还多,虞放、陈冀等人就是出自杨震的学生。虞放在汉桓帝时,官至司空。书堂铭:两泉交流、双桥结彩,晚霞永照、文辉万载是杨震在双泉学馆教书成就的真实写照。 
此后杨震常客居湖城县泉里(今河南省徐灵镇杨家村),校书研经,且继续设馆授徒,修身齐家,韬光养晦,二十几年拒不接受州郡的举荐,为日后入仕集聚力量,时称关西孔子杨伯起 
(二)湖城客居,研经授徒 
杨震出身经学世家,其高祖杨敞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家学渊源颇深。先祖曾把许多刻科斗文的典籍封藏在湖城县境内的一个山洞里。先祖遗训,这些经书,非品学兼优博学多识的子孙不得翻阅。杨震随着从牛心峪槐市学馆到泉店村双泉学馆既学又教,亦教亦学的反复实践,学问大大提高,声名远播。杨震为了避朝廷征召入仕为官,专心研究学问,正当青壮年客居湖城县泉里(今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寻访先祖所藏经书,完成先祖遗训,开始了校点经书兼教肓学生的校书授徒生涯。 
1、泉里校书 

杨震家学渊源颇深,他的先祖曾把许多刻科蚪文的竹简典籍,藏在湖城县泉里附近的山洞里。使这些宝贵的书躲过秦朝焚书一劫。父亲杨宝临终前将此秘密告诉了杨震。杨震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家父遗训,加之在华阴学习讲学过程中,已养成了好学习贯,提高了研究能力。年近三十岁时,他决定离开家乡到邻县湖城寻访先祖所藏经书。杨震在泉里村西边高地上的山洞发现了藏书,装满一个山洞,足有2000多卷,于是就打算在附近修建一个研经讲学之用的地方,潜心研究古文经书。这就是杨震脱俗发迹的泉里校书堂。之后,杨震在此专心研经、授徒,二十几不答应州郡的入仕举荐,为其脱俗入仕积聚了力量。唐朝诗人胡曾著《校书堂》诗云:杨震幽魂下北邙,关西踪迹遂荒凉。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至今的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还有藏书洞、洗笔池、校书堂等遗址,建有杨公祠。
灵宝校书堂是杨震从一介平民变成一代大儒的地方。这里是杨震观天下风云,研究圣贤经书,培育英才,扩大社会影响的地方,也是脱俗发祥圣地。
 
2、白手起家 
相传杨震刚到湖城县泉里(今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时,借住在亲戚家的一间破房子里。亲戚家以卖豆腐为生,每天晚上磨豆腐,蒸豆腐,几乎都要忙一整夜,早上好挑出去卖。杨震,白天教书、种地,晚上才有时间校正研究先祖留下来的经书。亲戚家磨豆腐的叮叮咣咣的声音,影响杨震静思校书,杨震决心自己盖一座房子。他就每天早起,晚睡打土坯,准备在山坡上盖起自己的房子。他的房子建到一半时,亲戚学生知道了,都来帮忙。杨震却毫不领情,坚决不让他们帮助,并声明谁要帮助盖,我就把房子推倒。大家认为杨震可能是生他们气,开头没有来帮忙的原因,就趁杨震不在时,把两间土坯房盖起来了。杨震知道后,竟真的拿起锄头,把垒好的房子扒了。然后,又重新打坯、垒墙,最后靠自己的双手把房子盖起来了。有人不理解质问杨震,为啥拒绝大家的好意呢?杨震笑着解释道:我年轻力壮,完全可以干好这件事了,另外,盖房子的过程,可以磨练我的意志,培养我克服困难的能力;我不能养成凡事依赖别人的习惯。这就是成语故事白手起家的由来。这也显示了杨震自尊、自立、自强的一惯个性,说明杨震的品德和修养是通过从一件件小事做起而养成的。 
3、耕读养心
在湖城县客居时,杨震在远离村子的山坡上,种有几亩地,湖城县的学生们也是不顾杨震的婉拒,竟偷偷帮助杨震种好。杨震知道后,也是把他们种的苗全拔了,重新自己栽。几位学生跪在杨震面前哭着问:老师我们这样做,到底错在哪里?杨震忙扶起学生,十分诚恳地说:你们没有做错什么,我想让你们认识到清白的人格,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养成的。如果我今明天接受你们帮助种地,明天接受他人帮助改作业,那么我的懒惰和贪婪就会逐渐养成。所以通过这件事我想让你们明白不贪一粒米,才会拒千金的道理。要养成高尚的人格,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学生们这才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4、放驴找马
在客居湖城县时,有一天,杨震到皇天塬山涧背竹书,路过集市,看到一群人围着一个当街大哭的小青年。他走上前一看,发现认识这个年轻人,叫李欣。杨震拍拍他的肩膀问:李欣兄弟为啥当街大哭?李欣一看是自己村的杨震,就不哭了。他说,我爹让我把家里的雪里白大马拉到集市上来卖,我把大马拴在这棵树上,去那边吃点东西,回来就发现这棵树上的雪里白大马不见了,拴上一头又老又瘦的毛驴,我可怎么办呢?说罢又哭起来。杨震听后就有了主意。他解下拴毛驴的缰绳,对李欣说:我们跟着它走,看它往哪里跑。李欣放了毛驴。毛驴一路小跑,跑到了五六里外的杜家村一户人家门口,停住脚步,拱开房门径直走进牲口棚,而这家的牲口棚里正拴着李欣家里的雪里白大马。该马看到李欣如见亲人一般叫了起来。这家的主人看到这幅场景,惊呆了。杨震帮助李欣找了到马,并给这家放回了驴,解决了一起民间纠纷。这则故事反映了杨震敏捷的思维能力,果断的处事能力。另外也体现他关心社会、关心百姓、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杨震不仅有研究学术、教书育人的能力,还有很强地解决世事的观察能力、思想能力、决断能力。
上述大量历史事实与传说故事,充分说明杨震在入仕为官以前,他把精力放在学习文化知识上
 ,修炼人格上,潜心教育上,韬光养晦上。他弟子遍天下,学问富五车,世事已洞明,胸中怀天下,品德才能人人夸,扩大了社会影响,集聚了力量,这为他日后成为东汉杰出的教育家、政治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布衣宰相,清正无畏 

公元108年,杨震应大将军邓骘的征辟入仕为官,曾担任过将军幕府,襄城县令,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涿郡太守,太仆,太常,司徒,太尉等职。为官清正廉洁,公正无私,为政敢作敢为,力主革改弊政,刚正不阿,勇斗邪恶,留下廉垂四知屡疏切谏等感人事迹。 
(一)经学入仕,廉垂四知
东汉后期,寒门子弟,要想进入仕途,必须通过刻苦学习经学,养望乡里,通过州郡荐举或者公卿征辟,方可进入。杨震就是专攻欧阳《尚书》,开馆受徒,声名远播,后经大将军邓骘征辟,步入仕途的。 
1、经学之家
杨震八世祖喜杨喜,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因功封赤泉侯,曾祖杨敞,汉昭帝时官至丞相,封安年侯,且为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家传学术渊源颇深,西汉时的弘农杨氏已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但其祖父杨谭因杨恽(杨震的祖父杨忠之弟)事受牵连,被免为庶人,即平民百姓。到杨震之父杨宝时,杨宝无心做官,于是专心研究《尚书》,在汉哀帝、汉平帝时期,他们一家住华山牛心峪,过着设馆授徒教书肓人的隐居生活。王莽篡位前的居摄二年(公元7年),杨宝和其他几个名士,被一同召入京师,但他不愿为王莽效命,于是找机会逃回深山。东汉初年,刘秀知道此事后,非常敬佩,特意派公车去接他入洛阳,但杨宝因年事已高,婉言谢绝。所以到杨宝时,杨家已由官宦之家变为平民之家,专攻经学。杨震出自这样经学之家,深受父亲杨宝的影响,从小便博览经书,务求精通。另外他又得到当时著名经学大师,曾官居太常的桓郁倾心传授欧阳《尚书》,因此,学问精进。 
2、名师指点 

 杨震除严传家学外,还师从名师桓郁。桓郁出自经学世家。他的父亲桓荣是东汉初的一代经学大师,从小在长安,师从太学博士朱普,专心研究《尚书》。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为太子选老师,先是找了桓荣的弟子何汤,听说何汤的老师是桓荣,转而让桓荣教太子。并拜为侍郎成为明帝老师。桓郁是桓荣的二儿子,同样是东汉一代大儒。他自幼专攻《尚书》,长大后从事《尚书》学的教授工作,门徒多达数百人。杨震得到桓郁的倾心传授,为其成为东汉大儒,奠定了基础。 
3、邓氏征辟 

 邓太后(80-121),名绥,出身名门世家。她祖父是东汉的开国功臣之首的邓禹,父亲邓训曾历任乌桓校尉、张掖太守,护羌校尉,镇守边疆时深受边民爱戴,母亲阴氏则是光武帝阴皇后的堂侄女。邓绥从小喜爱读经书,做了太后,还常召当时著名的女学者班昭入宫,向他救教经书和天文历法等。元兴元年(105年),和帝驾崩,邓绥年仅二十六岁便成为太后。面对国家无穷的难题,急需人才,邓太后的哥哥大将军邓骘,征辟杨震入大将军幕府。杨震同其父杨宝态度非常相似,但又有区别。杨宝是终生不应召,杨震是数十年间,从不答应州郡的察举推荐,但是他又有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杨氏同邓氏的家学渊源相似,因此,杨震五十多岁时,才答应邓氏之征辟。
为了改革朝廷弊政,实现治世之道,接受大将军邓骘的征辟下,出任一名僚属。日后一步步从襄城县令干到荆州刺史、东莱太宋、涿郡太守,在郡县地方工作中成绩卓著,名闻京城。他的工作方法是先阳春以布化,后秋霜以宣威,宽猛惟中,五教时序,功洽三邦。展现了杨震的治国安邦的才能。这同他自幼养成的刻苦学习,博览群书不无关系,更同他为人师表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严于律己、清白做人的高尚品德分不开。同时与家教的熏陶、名师的指点、邓氏的推荐分不开。杨震为官清廉的事迹成为千古佳话。 
4、廉垂四知
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转任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今山东省东巨野东南)县,在这里停留休息。昌邑县令王密原来是由杨震举荐为荆州茂才。王密想借恩师转任途经之机请求拜见恩师,表达一下对老师的知遇之恩,这本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当晚王密却怀揣着十斤黄金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杨震见此非常吃惊。并训斥道:当初我举荐你是看中你品行和才学而举荐的,反而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呢,拿这礼是干啥呢?王密低声下气地说:夜已经黑了,没有人知道这件事,不会影响你的形象。杨震听了此话更为震惊。他惊讶王密这样的昔日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如今也变成了这样劳于事故的官吏,凡事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严厉谴责: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后极为惭愧地携金离开。从此,杨震不论转任何职,坚持不接受他人的请托与拜会。杨震四知却的故事很快在当地广泛流传,百姓们都为杨震居官清廉,洁身自好的品格所打动,亲切的称他为四知先生。《辞海》把四知作为词目收录。为了追思和缅怀学习、传承杨震清正廉洁、表里如一的崇高品德,杨震生前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都纷纷更名
 四知以示敬仰,如华阴的双泉学馆更名四知书院,潼关高桥乡吊桥村更名四知村,莱州有四知堂,昌邑县有四知台。弘农杨氏历代以四知为堂号。后世为了鞭挞当时借用手中权力,索贿受贿坑害百姓的贪官污吏,文人们提炼了金投暮夜”“四知金”“后谢金”“故里吏金”“报恩金等故事,以讽刺那些秘密行贿和接受不义之财的人和事。千百年来廉垂四知的故事成了杨震生平事迹的集中表现,当今潼关县高桥乡已把杨震陵园当做廉政教育的基地,每年清明节祭拜。 
5、清白传家
杨震官至司徒时,不但对自己要求更严格,而且对自己的家属、儿子、孙子,要求更严。全家人一直以蔬菜为食,极少吃肉,出门都是自己步行,不许子女搭乘他的官轿、官马。家乡连一处像样的住宅都没有,他的老朋友和地方上德高望重的长辈们都劝他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家业,他不肯。事后,几位朋友和族上长老不给他打招呼就把他的两间老房扒了,盖成了大宅院。相传一年春天杨震从蒲州巡视完毕,顺路渡过黄河,准备到杨家村看一看。为了避免州县官吏的前呼后拥,设宴接风,他不穿官服不带随从,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湖城县杨家村,发现原来住的土坯房不见了,却建起了占地十几亩,房屋上百间的大院,且雕梁画柱。杨震问邻居这是怎么回事,邻居讲这是你的几位朋友出资建的,说是给你的后代子孙留下一份家业。杨震坚决不肯接收,义正词严地说:你们立即给我拆了,你们这样做是毁我清白的名节。我是把人人称颂清白的名誉留给后代子孙,而不是给他们留下楼房瓦房。你们把二者相比哪份礼更厚呢?我认为,清白的名声厚过楼房瓦房啊!事后,他们拆除了此院,恢复原状。这就是宁给子孙留清白,不给子孙留资财的杨氏家训的来由。此后清白传家即成为家训为弘农杨氏子孙代代呵护和传承。日前清白世家的匾额,挂在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的祖居内。杨尚昆的故居称为当代四知堂。杨震学识渊博,能力非凡,在为官十六年里,力主革新,清廉公正,成绩卓著。杨震在三公之位时,屡次上疏,力主改革弊政的事迹尤为突出。 
(二)屡疏切谏,改革弊政
自从地方调到中央任太常之时,杨震发现以前太常官暑的人员大多数不是依靠自己的学术能力进来的,而是依靠内部关系混入的,太常官署成了大臣们建立私党的地方。上任后杨震打破这一陋习,亲自举荐通晓儒家经典的名士陈留、杨伦等五个人,把他们从一般的儒生直接提升为博士,极大的弘扬了正气,还原了学术的求真务实之风。天下儒士对这一新举措无不交口称赞。这是杨震从地方到中央,不畏强权,力主改革的开始。也是他为实现改革朝廷弊政,树立清正廉洁之气的发端。自120年杨震担任司徒(相当于当今的国务院总理)到123年转升太尉,至止被罢免曾五次上疏切谏。这是杨震的职责所在,也是性格决定的。 
1、劝王圣离宫疏 

 公元120年(安帝永宁元年),杨震由太常升任司徒。这是他仕途的又一次飞跃。从此他进入了三公之列,是东汉的最高级别的官员,也是他站到了朝廷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公元121年(建光元年),邓太后去世,安帝刘祜开始执掌政权,皇权和邓氏集团的矛盾成为朝廷之上的主要矛盾。安帝以谋反的罪名剥夺了邓骘、邓悝的爵位,敕死邓骘从弟河南尹邓豹、度辽将军邓遵等邓氏亲属。在这场斗争中,安帝刘祜开始起用乳母王圣和宦官势力,杨震虽然没有列入邓氏余党,但他是邓骘所举荐的官僚,处境也十分危险。但是为了江山社稷,选贤任能之根本不能不坚持,除污祛秽的天理不能不遵守。杨震不畏权贵,冒死上王圣离宫疏,劝安帝同乳母王圣保持距离,割舍私情,留心国事。实录《后汉书·杨震》的记载,敬请方家解读评说。
震上疏曰: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是以唐虞俊艾在官,四凶流放,天下威服,以致雍熙。方今九德未事,嬖幸充庭。阿母王圣出自贱微,得遭千载,奉养至躬,虽有推燥居湿之勤,前后赏惩,过报劳苦,而无厌之心,不知纪极,外交属托,扰乱天下,损辱清朝,尘点日月。《书》诫牝鸡牡鸣,《诗》剌哲妇丧国,昔郑严公从母氏之欲,恣骄弟之情,几至危国,然后加讨,《春秋》贬之,以为失教。夫女子小人,近之喜,远之怨,实为难养。《易》曰:无攸遂,在中馈。言妇人不得舆于政事也。宜速出阿母,令居外舍,断绝伯荣,莫使往来,令恩德两隆,上下俱美。惟陛下绝婉变之私,割不忍之心,留神万机,诫慎拜爵,减者献御,损节征发。令野无《鹤鸣》之叹,朝无《小明》之悔,《大东》不兴于今,劳止不怨于下。拟踪往古、比德哲王,岂不休哉!”
这份奏章一到安帝之手,皇帝就拿着给乳母王圣等人看,这些皇帝的宠臣们因此都对杨震恨之入骨,安帝对杨震的建议不屑一顾的态度,无异是对王圣、伯荣母女,违法乱政行为的默许和鼓励。 
2、纠刘瑰袭爵疏 

 杨震明知安帝把他的建议不当回事,但是为了引起安帝的警觉和注意。又上纠正刘瑰袭爵疏,指出伯荣的丈夫刘瑰继承从兄刘护的朝阳侯的爵位,不符合大汉的法律,也有违儒家道义。劝安帝按规范行王道,纠正刘瑰袭爵决定。
复诣阙上疏曰:臣闻高祖与群臣约,非功臣不得封,故经制父死子继,兄亡弟及,以防篡也。伏见诏书封故朝阳侯刘护再从兄瑰袭护爵为侯。护同产弟威,今犹在。臣闻天子专封封有功,诸侯专爵爵有德。今瑰无他功行,但以配阿母女,一时之间,既位侍中,又至封侯,不稽旧制,不合经义,行人喧哗,百姓不安,陛下宜览镜既往,顺帝之则。
安帝对司徒杨震的再次切谏,看后不自省,反怪杨震多事,延光二年(公元123年),让杨震从司徒转任三公之一的太尉。不让他管国务,而让其主管军事。 
3、呈政治改良疏 

 面对宦臣当道,结党营私,国家日益陷入危机,杨震虽然离开了司徒之位,第三次上疏安帝,请求改良政治,疏远乳母王圣,宦官樊丰等,揭露乳母王圣势力同宦官势力相互勾结的情况,为此杨震向安帝呈上政治改良疏,阻止为乳母王圣建豪宅。
震复上疏曰:臣闻古者九年耕必有三年之储,故尧遭洪水,人无菜色。臣伏念方今灾害发起,弥弥滋甚,百姓空虚,不能自瞻。重以螟蝗,羌虏钞掠,三边震扰,战斗之役至今未息,兵甲军粮不能复给。大司农币藏匮乏,殆非社稷安宁之时。伏见诏书为阿母兴起津城门内第舍,合两为一,连里竟街,雕修缮饰,穷极巧伎。今盛夏土王,而攻山采石,其大匠左校别部将作合数十处,转相迫促,为费巨亿。周广、谢恽兄弟,与国无肺腑枝叶之属,依倚近幸奸佞之人,与樊丰、王永等分威共权,属托州郡,倾动大臣。宰司辟召,承望旨意,招来海内贪污之人,受其货贿,至有臧锢弃世之徒复得显用。白黑混淆,清浊同源,天下欢哗,咸曰财货上流,为朝结讥。臣闻师言:上之所取,财尽则怒,力尽则叛。怨叛之人,不可复使,故曰:百姓不足,君谁与足?惟陛下度之。
安帝对杨震接二连三的诣阙切谏,并不采纳,置之不理。樊丰、谢恽等人更加肆无忌惮,于是他们伪造诏书,调发国库的钱、粮库的谷物,征集工匠,征发徭役,砍伐树木,各自却修建豪华住宅、园林、池塘、店堂、庐观、耗费无数的人力物力。 
4、痛陈改革时弊疏
面对国家倾危的情势,杨震屡挫屡上,但改变上疏的方式,借助发生地震这样天灾之事,第四次上疏,劝安帝听从上天的劝诫,立即出手改革时弊,惩奸除恶。
震因地震,复上疏曰:臣蒙恩备台辅,不能奉宣政化,调和阴阳,去年十二月四日,京师地动。臣闻师言:地者阴精,当安静承阳。而今动摇者,阴道盛也。其日戊辰,三者皆土,位在宫中,此中臣近官盛于持权用事象也。臣伏惟陛下以边境未宁,躬自菲薄,宫殿垣屋倾倚,枝柱而已,无所兴造,欲令远近咸知政化之清流,商邑之翼翼也。而亲近幸臣,未崇断金,骄溢逾法,多请徒士,盛修第舍,卖弄威福。道路欢哗,众所闻见。地动之变,近在城郭,殆为此发。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书》曰:僭恒阳若,臣无作威作福玉食。唯陛下奋乾刚之德,弃骄奢之臣,以掩妖言之口,奉承皇天之戒,无令威福久移于下。
杨震冒死上疏,指出王圣,樊丰等到是皇帝的亲幸之臣,但却不同皇帝同心协力分忧解难,反而操持权力,作威作福,败坏江山,劝戒皇帝借天灾、民怨为由予以处理。
 

虽然杨震位高但权轻,因为他是当时名儒,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所以樊丰、王圣对他恨之入骨,不能轻举直接加害。安帝的不自省使杨震疏疏落空,空增名士奸党双方之间的仇恨罢了。 
5、请求赦免赵腾疏
后来,有位河间郡男子赵腾到皇宫门口上书安帝,借自然灾害评价朝政得失,安帝极为震怒,要求有关部门严查,最后得出了赵腾欺君罔上,大逆不道的结论,要将赵腾杀头示众。杨震又不顾个人安危,上疏切谏,为民请命,请求安帝赦免赵腾,指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
震复上疏救之曰: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还自敬德。所以达联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下情也。今赵腾所坐激讦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有差。气为亏除,全腾之命,以诱急荛舆之言。安帝不同意杨震的处理意见,坚持把赵腾杀头示众。
 

上述五疏,章章都是条理清楚,观点明确,有理有据,直切要害。但在皇帝不省世事,大臣百姓的忠义进谏,均不能触击其灵魂。杨震虽位居三公之首,位高却权轻,仅为顾问而已,得不到安帝信赖和支持,再好的建议,形同空文,苍白无力,但是杨震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忠贞爱国、逾挫逾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另外上述五部奏章虽然事件不同,但中心一致,为了挽救东汉由盛而哀的局面,杨震力主改革弊政,弘扬正气。这反映了杨震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敢做敢为,勇于进取,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胆小怕事,遇事或逃避的怯儒。他还是一个刚正不阿,勇斗邪恶的猛士。 
(三)刚正不阿,勇斗邪恶
杨震于延光二年(123年)代刘恺担任太尉,成为朝廷形式上的军士长官,拥有征辟官员的特权。但杨震以公正闻名,对官员的选用遵循、公正、公开、公平的规则,坚持以德才为先的原则,绝不徇私枉法。不仅拒绝皇戚权臣的请托,而还严查奸臣的恶迹,收集证据,昭告天下,公理处之。
   
1、拒绝请托 

 有一次,皇帝的舅舅大鸿胪耿宝向太尉杨震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希望他能特殊照顾,帮助征辟,提拔任用。杨震坚决不从,一口回绝。耿宝不死心,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皇戚的关系和权势对杨震施加压力。耿宝亲自到杨震的家门口等候,一见面就质问杨震:李常侍国家重臣,他想推荐自己的哥哥入仕为官,有啥不妥?这不仅是他的意思也是皇帝的意思,我仅是传达皇帝的意思罢了,你杨震为什么不征辟呢?语气中充满要挟与以权压法的味道。言外之意,你不举荐李闰的哥哥,就是违反皇帝旨意,是藐视皇上。杨震却义正言辞:如果皇上想让我举荐某人为官,按照规定应该有尚书的敕令,而你空口无凭有假传圣旨之嫌,不能办。杨震不留任何情面,斩钉截铁的拒绝耿宝。因为此事,杨震不仅得罪皇帝身边的宠臣李闰,而且得罪了外戚耿宝。
又有一次皇后阎氏的哥哥,执金吾阎显向杨震推荐自己亲近的人,杨震同样言辞拒绝,这样又得罪权倾一时的阎氏外戚。作为朝廷重臣,杨震为了国家社稷,刚正不阿,威武不屈。时任司空的刘授做法与杨震所为形成鲜明对比。刘授一听说这两件事,立刻,利用自己的权利把这两人向朝廷进行了举荐。几天之后,这两个人都受到了提拔重用。 
由于东汉选官,实行察举制,三公均有征辟之权,杨震举荐人坚持选贤任能的原则不阿权贵。杨震拒绝耿宝、阎显的征辟之托又得罪了另一股宦官、外戚当权势力,加上以前因上疏得罪安帝乳母王圣和宦官樊丰的势力,他把朝廷上的奸臣全都惹恼了。招致宦臣、外戚势力的联合陷害,使杨震在朝廷上日益孤立,处于十分危险境地。这是任何一位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正直官员共同宿命。 
2、查奸遭谮
延光三年(124年)春天,安帝东巡去祭拜泰山。一时间朝中的奸臣乱党没有了纪律,开始放纵恣睢,大行不法之事。樊丰等人趁此也建豪宅。这时没有了皇帝这个保护伞,也有利于杨震调查落实奸党罪证。经过周密布置和细致调查,杨震的部下高舒从樊丰的下属将作大臣那里查得了樊丰等人伪造皇帝诏书的罪证。于是据实写好奏折,准备皇帝一回京城,就要上奏。樊丰等人通过奸细打听到了杨震掌握了他们伪造诏书,假传圣旨的罪证之事,十分恐慌。他们不能坐以待毙,希望能够转危为安,而他们现在唯一的选择就是先发制人,在杨震上奏皇帝之前置其于死地。
 

樊丰等人利用太史官发现星宿的位置与平时不一样,有的星星向相反方向运动,预示着朝廷中奸臣当道,要及时向皇帝报告的机会。诬陷杨震就是朝中奸臣。列举杨震的作奸动因与事实:自从皇帝您没有听从杨震的建议赦免赵腾的死罪之后,杨震就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心有不满;他是邓氏外戚集团所举荐的人,陛下清除邓氏势力,又增添了杨震的痛恨之心。安帝在未查明真相之前,先入为主,偏偏听信,草率行事。尚未回宫就连夜派遣使者以皇帝的旨意,收缴了杨震的太尉印绶,罢了杨震的官。杨震已知自己遭到奸臣构陷,他采取闭门谢客的策略,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绝没有结党营私。但杨震一日不死樊丰等人的奸党寝食难安。樊丰等人又联合所有反对杨震的奸臣外戚势力,他们请大将军耿宝以杨震不服皇帝的处分为由上奏安帝,进一步陷害杨震。安帝又一次轻信谗言下诏,命令杨震离开京城,回家养老。 
3、醒世之死 

 杨震胸怀精忠保国之志,虽位登三公之首,却无回天之力,眼睁睁的看着奸臣当道,扰乱朝纲,却不能诛杀他们。壮志未酬,罢官归故里,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有何面目见家乡父老,有何面目见日月苍天。怨自己智力低下还是怨奸臣太狡猾。当走到京师洛阳城西雍门外谷水畔夕阳亭时停了下来,杨震心潮澎湃,慷慨激昂地对他的儿子和学生们说: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家冢,勿设祭祀。言毕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杨震用生命证明自己的清白。杨震之死是他的政治理想抱负与黑暗现实的矛盾终结。他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彰显士大夫所推崇的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杨震的肉体虽然结束了生命,但他的精神生命才刚刚诞生。杨震为官刚正不阿,正直公道,廉洁自守的精神,成为历代清官的楷模。
 
4、陕县拦丧
对于陷害杨震的奸臣而言,杨震壮烈的死,无异是对他们的挑战和示威,并不是向他们低头,也不是认输。樊丰等奸臣暗中指使弘农太守移良,想办法继续侮辱杨震的尸骨。以泄私愤移良立即派遣属下官吏在陕县拦截为杨震送丧的队伍,让露柩道侧,使杨震尸骨不能入土为安。这严重违反了当时的伦理道德,同时将杨震的几个儿子发配到邮递系统,充当驿差送信,路过的人们无不为此痛苦流涕。
杨震在同奸臣乱党的斗争中,始终坚持真理,秉承正义,刚正不阿,逾战逾勇,显示一位杰出政治家勇斗邪恶的坚强信心和坚定决心。
杨震刚正不阿勇、斗邪恶的形象,永照史册。 
四、杨震精神,千秋共仰 

杨震一生为学务求精通,为师诲人不倦,为官清正廉洁,忠贞爱国,力主改革,刚正不阿,公正无私,坚决同一切黑恶势力作斗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一生留下了大量精神财富,光耀千秋。 
(一)潼亭永驻,四世清风
杨震一生清清白白,为学认认真真,从教兢兢业业,做人自立自强,为官清正廉洁,公道公派,到头来反遭奸党谮陷,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是政治形势,总是千变万化的。公元125年,安帝驾崩,阎氏外戚势力扶植的傀儡皇帝——少帝,当了一百多天皇帝就病死了,由宦官孙程等十九人发动宫廷政变,推翻阎氏,扶立顺帝刘保即位。樊丰、周广等作为阎氏势力的同党被诛杀。杨震被冤罢官致死一事在学生虞放,陈翼的追讼下,得以平反昭雪。朝廷上的大臣都称颂杨震忠诚实在,顺帝下诏征调他的两个儿子为郎官,赏赐金多达百万,用葬三公的礼仪把杨震的尸骨改葬华阴潼亭,凡是知道这个消息的人们,无论远近都前往致哀悼念。 
1、潼亭永眠 

杨震的灵柩由陕县迁至潼亭以礼下葬时,许许多多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前去送葬。另外天灾不断,顺帝深感杨震的冤情深,乃下罪已诏:故太尉震,正直是舆,俾匡时政,而青蝇点素,同兹在藩。上天降威,灾害屡作,尔卜尔筮,惟震之故。朕之不德,用彰厥咎,山崩栋析,我其危哉!今使太守丞以中牢具祠,魂而有灵,偿其歆享。还派太守在杨震墓前,供奉上猪羊祭品,祭祀杨震亡灵,以求消灾,得平安.1959年,因建三门峡水库,渭河水位上涨,陕西省考古所对杨震墓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出土文物存放于陕西省博物馆。2008年当地政府批准了重修杨震陵园的规划。2010年是杨震长眠潼亭1885周年,将建起缅怀学习先贤的场馆,以慰先贤的在天之灵! 
2、四世三公 

杨震之死,开启了东汉后期政坛长盛不衰的政治世家——弘农杨氏,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政治奇迹,赢得了后世源源不竭的缅怀之情。弘农杨氏从杨震到杨彪,四世登三公位,杨家的政治辉煌世所罕见。杨震家风清正严明,社会声誉无家可比。杨震有五个儿子,长子杨牧继承他的爵位,后来做到富波相。杨牧的孙子杨奇,汉灵帝时,被任命为侍中。杨震的小儿子杨奉很有才学,其子杨敷早死,孙子杨群传承家学,在汉献帝时,官至御史中丞。杨里、杨让亦有事功但不显赫,唯杨秉一脉最为荣光,秉承家学清风,数代位列公卿。 

1)太尉杨秉 

杨震的三儿子杨秉最得家学真传。杨秉不仅精通《尚书》学,还懂得《周易》学。他常年隐居,以教授门徒为生。四十多岁的时候,应司空的征辟,开始仕途生涯。先后拜侍御史,出任豫、荆、徐、兖四州刺史,后迁为任城相。杨秉自从做了刺史后,按天计算自己的俸禄,到任后绝不多收一天的薪水。他的门生中有高升的,曾送给他数以万计的钱财,他闭门不受,廉洁奉公,不辱家风。但其仕途坎坷,屡升屡降,升因忠贞耿直,深得百姓心,降则因犯颜进谏,不得皇帝心。
延熹五年(162)被贬的杨秉再次被起用出任太尉。当时宦官专权任人唯亲,朝野怨声载道,杨秉同司空周景联合上书,请求彻查官员的条件,凡是不能胜任的一律罢免。桓帝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是有五十多人或免官或者处死,震惊天下,使吏治稍见清明。
 

中常侍侯览的弟弟侯参为益州刺史,罪行累累,民不聊生,杨秉奏免了他的职务,并要求司法部门把侯参从益州押解到京城洛阳。在路上,侯参畏罪自杀。杨秉认为侯参的后台其哥哥中常侍侯览和中常侍具瑗,没有被清除。杨秉上疏要求调查侯览和具瑗,清除宫廷。尚书就诘责太尉杨秉:太尉是外官,中常侍是内官,两者本来互不干涉,如今外府弹劾内官,只怕不合旧制吧。杨秉却回复道《左传》里晋文帝的一个贤臣寺人披说过除奸务尽,而且臣子必须全力以赴。按照汉朝的先例,三公无所不管,我作为三公之首,为什么不能弹劾内府?结果尚书无言以对,在杨秉的坚持下,侯览被免官,具瑗被削除了封地。面对大臣违法乱纪的事情,杨秉据理力争,很有当年杨震的风采。
杨秉生性不喜欢喝酒,又早年丧妻,也没有再娶。他曾说:我不受三样东西的迷惑,酒、色、财。他的三不惑与其父杨震的四知精神相映成辉。三不惑也被《辞海》作为词目收录,但杨秉寿终,桓帝特批准他入葬皇陵。虽杨秉仕途坎坷,其遭遇远远胜过父亲杨震。 
2)太尉杨赐 

杨秉的儿子杨赐,字伯献,秉承家学,自幼好学,成人后不以做官为乐,长期隐居,聚徒讲学,后来被征辟入仕。杨赐因精通《尚书》,建宁初年,就担任灵帝的老师,杨赐为官也是屡任屡免。杨赐一生,曾两任司空,两任司徒,一任太尉,包揽了三公要职,这不仅重新书写了杨家的光荣,也是汉代政治史上,绝无仅有的。死后,汉灵帝为他废朝三天,亲自为他服丧,并赐给杨家钱财三百万。在他下葬时,又令百官都参加葬礼。他的屡任屡免,也是因直言敢谏而任,又因直言敢谏,犯帝颜而被免。 

3)司徒杨彪
杨赐的儿子杨彪,也颇能传承家学,最初举为孝廉,后任司空、司徒。杨彪仕途也极尽坎坷。因力保汉刘江山,而遭董卓曹操的阴谋暗算。建安三年(196)汉献帝被曹操迎到许昌,曹操以杨彪同袁绍是儿女亲家,有阴谋叛乱之嫌,将杨彪下狱。大臣孔融听说后,指责曹操: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如若杀了他,谁还会跟你干!曹操不得已,只得把杨彪放了。后来杨彪的儿子杨修,因为恃才旷放,被曹操杀害。
曹操死后,曹丕即作为魏文帝,想让杨彪做太尉,杨彪坚决拒绝。最终于黄初元年(225年)去世,享有八十四岁。自杨震至杨彪,四世三公,杨家子孙传承家学,坚持家风,德业相继,继踵宰相,真应了那句老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东汉时期,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公,是辅佐皇帝的大臣。杨震一家,自杨震入仕,到杨秉、杨赐、杨彪四代都干到了三公的位置。这同其精忠报国的理想,清白正直的家风,好学多识的学风,为人师表的品德分不开。东汉后期,弘农杨氏成为最有影响的政治世家。杨震的精神不仅影响着自己的后代,而且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他的文化不仅是杨氏的,而且是民族的、国家的、社会的、人类的精神财富。 
(二)杨震文化、当代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布衣宰相杨震,在海内外杨氏中享有崇高的声望。他是东汉弘农杨氏这个一世家大族的领袖人物,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人之一。他的学养、人品、师德、事功无不永载史册。正史有传,方志有载,家谱有记,且百姓代代口传。杨震二字所承载的精神内涵,远远超过其本身。他是凝聚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是激励我们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是影响时代发展的文化现象。杨震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有利于促进两岸民间文化交流
两岸杨氏一家亲,血脉相通贯古今。自1992年台湾全球董杨宗亲总会会长杨清钦,率团赴大陆谒祖,拉开开台湾杨氏大陆寻根的序幕。1994年在开封天波杨府纪念馆举办了首届全球董杨恳大会;2002年又举办了全球杨氏中原大寻根活动;2005年在郑州、开封、灵宝三地共同举办了第十届全球董杨宗亲恳亲大会;2006年在台湾高雄、台中、新竹举办第十一届全球董杨恳亲大会。从此两岸杨氏宗亲都认同是弘农杨氏开基祖是东汉太尉杨震。东汉杨震已成为联系两岸杨氏的精神纽带和文化载体,具有超结构的凝家力,跨时空的穿透力。在台湾居住的弘农杨氏子孙为台湾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且心系故土,关心故土的发展,秉承弘农杨氏家风。据连横著《台湾通史》记载:
 

杨志申,字燕夫,台邑人,居东安坊。少孤,事母孝。昆仲六人,志申其次也善视诸弟,勖以立身齐家之本。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知府蒋毓英将拓建学宫,志申父墓在焉告之,请徙而献其地,毓英喜之,为择穴于魁斗山麓,平坦如掌,大可二三亩,台人谓之金盘摇珠。既葬,复告之曰:子素行孝义,子孙必有其昌。号然,子当远徒,十稔之后,可致巨富。当是时,半线初启,草莱未垦,志申遂适焉。居于柴坑仔庄,贷番田而耕之,督率诸弟,尽力农功。数年家渐渐高,辟田亦愈之,遂凿二八圳引猫罗之水以溉,润田千亩百甲,岁入谷万石。已又凿福马,凿深圳,线东西两堡之田,皆杨氏也。又以其余力,开恳淡水之佳腊埔金包里,岁亦入谷数千石。家畜佃农数千人,锄?并进,半线景象,以是日兴。雍正元年(1723年)遂建县治,移居东门街。志申既富,好行其德,睦宗族,恤乡里,赈贫乏,治桥梁,邑人莫为称之。初治邑学租岁用。不敷,首捐彰田以充,岁可入粟百六十有六石。又以文庙灯油诸黄无出列出,言于台学训导,愿续捐。未行而病且革,命其子割凤邑之田百九十有六石,曰:聊践吾言,非为子孙求福。女曹但能读书为人,负吾志可矣。卒葬彰化。后循众议祀台邑孝悌祠,以长子振文贵,追封中宪大夫。 

杨克彰,字信夫炎水佳腊荐庄人。读书精大义。从贡生黄敬学,受《周易》,覃思钩云,得其微蕴。顾尤工制艺,扫尽陈言,每一篇出,同辈传诵。光绪十三年(1887年)以罩恩贡成均,数赴乡闱,不售。侯官杨浚见其文,叹曰:子文如太羹美酒,味极醰醇,其不足以荐群祀也哉。故终不愚,设教于乡,及门人数十人,四方师奉都亦数十人。每社课,执教修削,日数十篇,无倦容。艋?黄化来具礼致千金,设函文于燕山宗祠,不赴。或问之,曰:吾上有老母,足以承欢,下有妻子,足以言笑,读书课徒,足以为乐。使吾昧千金,而远庭闱,吾不为也。而化来请之益坚,岁吾聘书,克彰观其诚,乃许之。宗祠距家六七里,每夕必归,进甘旨,视母已寝始行,风雨无间。途中背诵所读书,手一灯,踽踽行,里人见之,知杨先生归也。克彰设教三十年,及门多达才,而江呈辉、黄希尧、谢维岳、杨铭鼎尤著,嗣为学海登瀛两书院监督,知府陈星聚闻其文行,欲举为孝廉方正辞。十六年,大府汉修《台湾通志》,饬务县开局采访,与举人余亦皋纂《淡水县志》。嗣任台南府学训导。翌年,升苗栗县学教谕。苗栗初建,士学未兴,竭力奖之。越数年,调台湾县学教谕。乙末之役,避乱梧栖,仓皇内渡,而老母在家,每东向而望。军事稍敉,趣归故土,奉以行。母年已八十,居同安,未几卒,克彰哭之恸。越数年亦卒,年六十有一。著《周易管窥》八卷,未刊。子五人,次仲佐、维垣、润波均读书能世其业。
台湾先贤杨志申,杨克彰行孝悌、爱教肓、轻财物,是杨震文化要台湾的传承者。无论杨志申、杨克彰都是东汉杨震的有为后裔,家风一脉相承的千年不变。此外在世界各地象杨志申、杨克彰坚守家风的杨氏子孙何至千万。目前杨氏是台湾第十大姓,约占台湾总人口总数3%。在大陆排第六大姓,约占总人口的3.08%。在世界各地的杨氏后裔,认同东汉杨震这个血缘先祖、文化圣祖的宗亲非常多,尤其在东南亚,日本、韩国、朝鲜、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度、汶莱,越南等国的杨氏后裔常有到祖地寻根拜谒的。若各个杨氏子孙都能发扬杨震公家风,两岸和平统一指日可待,和谐交流无处不在。 
2、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团结 

杨氏还是一个多民族相融合的大家庭。除汉族以外,还有三十多个民族中有姓杨氏的。经研究发现目前其他少数民族中的杨姓人,也认同东汉杨震是其先祖,都是由于婚姻、做官、徙边、自然灾害等原因而融合到少数民族之中。像湖南的土家族杨姓,贵州侗族杨姓,仡佬族杨姓,云南的苗族杨姓,河南的回族杨姓,家谱中记载着杨震是先祖,且谱名均有弘农二字。台湾的土著,大陆的、人朝鲜、锡伯、阿昌、蒙古布依、布朗、东乡、鄂伦春、彝、苗、汉、京、瑶、壮、傣、黎、壮、傣、黎、羌民族中的杨姓中,也有认同东汉杨震为先祖的。根据笔者的接触过的少数民族杨姓宗亲中,几乎没有不认同东汉杨震这个文化圣祖的。从姓氏学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的融合问题,会更直观地唤醒大家的血缘地缘认同神经,促进各民族的和睦相处、互助团结。
3
、杨震是廉吏的典范,适应反腐倡廉的时代需要,有利于培肓廉政文化
 

目前反腐倡廉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问题。经济起飞期和社会转型期,是腐败现象的高发期,美、英、法、日等发大国家都走过这样的道路。新中国正处在经济起飞和社会转型期,也出现了不少腐败问题。决策者痛心,老百姓寒心。大力宣传古今中外清官廉吏的事迹,培肓社会崇廉守正之风,净化社会不正之风是时代的需要。东汉杨震是廉吏的典范,其感人事迹,脍炙人口,喜闻乐见,深入民心,易学易行。目前潼关的杨震陵园,就以廉政教肓基地进行重修,每年当地政府,春秋扫祭,缅怀学习杨震四知精神,运用传统廉政文化力量,激起大家崇正守直意识,树起反腐倡廉新风,坚定同一切腐败行为作斗争的信心。 
4
、杨震在教育方面的取得的成就,对当今教育体制的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今天我们提出素质教育问题,既要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也应当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既要注视学校教育,又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既要吸纳当代新教育理念,也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杨震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数十年。实行有教无类的方式进行。既教给学生书本知识,也传授给学生做人处事的道理,且言传身教,品德高尚、作出表率。为此,他为东汉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也赢得了关西孔子杨伯起的美誉。他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也非常严格,家教很好,代代专攻欧阳《尚书》,自杨震到杨彪四代位居三公,成为东汉有名的经学世家,政治世家。20098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杨震》:其子孙世代公卿,弘农杨氏成为东汉著名的世家大族。《中国通史》中记载: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出现了一些累世专攻一经的家族,他们的弟子动辄数百人,甚至数千人;通过经学入仕,形成累世公卿家族。例如世传欧阳《尚书》之学的弘农杨氏,自杨震以后世世皆三公。上述史实,无不说明杨震的教育成就还是很高的教育方法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值得学习和借鉴。
 
5
、大力开发杨震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河南灵宝已经编辑出版《杨震与三鳣堂》,陕西潼关出版了《清官杨震》,华阴出版了《华阴杨氏简编》。两省三地重修校书堂三鳣堂,潼亭陵园,双泉学馆等文化族游景点,成立了杨震文化研究会,构建交流平台,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华阴是杨震出生地,灵宝是杨震发祥地,潼关是杨震长眠地,两省三地是弘农杨氏后裔寻根问祖的圣土。供奉纪念杨震的家族祠堂,世界不少地方都有,他不仅满足了各地缅怀学习杨震精神的需要,为所在地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有关东汉布衣宰相杨震的电影、电视剧、小说、剧本、戏曲等文化产品,逐步面世,繁荣文化,活跃经济,服务社会。此外,通过杨震文化的交流,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6
、杨震选拔人才,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对我们当前的人事制度改革也有借鉴意义
历朝历代,为了构建一个高速良性运转的国家机器,没有一个好的官员团队不行。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急需大量懂政治、会经济、守规矩、有涵养的德才兼备之士,进入公务员队伍。对如何选贤任能,如何把握德才兼备标准,杨震的选官之道还是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另外,对当今的企业,事业单位老板招聘人才,也具有参考意义。
 
7
、有利于弘扬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东汉宰相杨震是我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肓家,政治家,在他身上所体现的文化现象,正是中华民族主流社会所倡导的,百姓所敬仰的文化。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优秀代表人物之一。从姓氏文化的角度讲,他又是弘农杨氏的血脉先祖,文化圣祖,杨氏后裔,以有杨震这样的先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若每个杨氏子孙都恪守家风,并影响他人,作道德模范,工作标兵,创新人才,在各自人生中,传承家学,积极进步,一定能做出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祖国,有益于社会的事情。杨震文化是国家的、民族的、社会的、人类的共同财富,值得我们人人学习和敬仰。缅怀和学习杨震精神,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杨震一生从一介平民百姓到三公之首,实属不易。他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做人清清白白,为学严肃认真,为教兢兢业业,为官公道正派,廉洁奉公。他一生为国家、为社会、为百姓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东汉顶级文臣,具有治世之功。他是中国东汉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杨震作为弘农杨氏的开基祖。上承杨肸之遗直,下启子孙之清风,传承千年而不哀。他留下的自尊好学、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精忠报国的精神代代传承。他不仅是全球弘农杨氏后裔的血缘显祖,文化圣祖,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伟人之一,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 


主要参考文献:
后汉,班固撰《汉书·杨敞传》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杨震传》 

 杨尚昆著《杨尚昆回忆录》,2001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刘红裕著《东汉女子·小人·名士》,20101月,浙江文艺出版社。
孙家洲等著《秦汉顶级文臣》,20071月,由花山文艺出版社。
《灵宝县志》,灵宝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主编,1992910,中外籍出版社发表刊。
杨布生等著《中华姓氏通史·杨姓》,200012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高运良主编《杨震与三鱼鱣书堂》由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

 〖南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杨震 子秉 孙赐 曾孙彪 玄孙脩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光武高其节。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永宁元年,代刘恺为司徒。明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圣子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震上疏曰:
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是以唐虞俟乂在官,四凶流放,天下咸服,以致雍熙。方今九德未事,嬖幸充庭。阿母王圣出自贱微,得遭千载,奉养圣躬,虽有推燥居湿之勤,前后赏惠,过报劳苦,而无厌之心,不知纪极,外交属托,扰乱天下,损辱清朝,尘点日月。《书》诫牝鸡牡鸣,《诗》刺哲妇丧国。昔郑严公从母氏之欲,恣骄弟之情,几至危国,然后加讨,《春秋》贬之,以为失教。夫女子小人,近之喜,远之怨,实为难养。《易》曰:'无攸遂,在中馈。'言妇人不得与于政事也。宜速出阿母,令居外舍,断绝伯荣,莫使往来,令恩德两隆,上下俱美。惟陛下绝婉娈之私,割不忍之心,留神万机,诫慎拜爵,减省献御,损节征发。令野无《鹤鸣》之叹,朝无《小明》之悔,《大东》不兴于今,劳止不怨于下。拟踪往古,比德哲王,岂不休哉!
奏御,帝以示阿母等,内幸皆怀忿恚。而伯荣骄淫尤甚,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瑰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震深疾之,复诣阙上疏曰:
臣闻高祖与群臣约,非功臣不得封,故经制父死子继,兄亡弟及,以防篡也。伏见诏书封故朝阳侯刘护再从兄瑰袭护爵为侯。护同产弟威,今犹见在。臣闻天子专封封有功,诸侯专爵爵有德。今瑰无佗功行,但以配阿母女,一时之间,既位侍中,又至封侯,不稽旧制,不合经义,行人喧哗,百姓不安。陛下宜览镜既往,顺帝之则。
书奏不省。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时诏遣使者大为阿母修弟,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震复上疏曰:
臣闻古者九年耕必有三年之储,故尧遭洪水,人无菜色。臣伏念方今灾害发起,弥弥滋甚,百姓空虚,不能自赡。重以螟蝗,羌虏抄掠,三边震扰,战斗之役至今未息,兵甲军粮不能复给。大司农帑藏匮乏,殆非社稷安宁之时。伏见诏书为阿母兴起津城门内第舍,合两为一,连里竟街,雕修缮饰,穷极巧伎。今盛夏土王,而攻山采石,其大匠左校别部将作合数十处,转相迫促,为费巨亿。周广、谢恽兄弟,与国无肺腑枝叶之属,依倚近幸奸佞之人,与樊丰、王永等分威共权,属托州郡,倾动大臣。宰司辟召,承望旨意,招来海内贪污之人,受其货赂,至有臧锢弃世之徒复得显用。白黑混淆,清浊同源,天下F446哗,咸曰财货上流,为朝结讥。臣闻师言:「上之所取,财尽则怨,力尽则叛。」怨叛之人,不可复使,故曰:「百姓不足,君谁与足?」惟陛下度之。
丰、恽等见震连切谏不从,无所顾忌,遂诈作诏书,调发司农钱谷、大匠见徒材木,各起家舍、园池、庐观,役费无数。
震因地震,复上疏曰:
臣蒙恩备台辅,不能奉宣政化,调和阴阳,去年十二月四日,京师地动。臣闻师言:「地者阴精,当安静承阳。」而今动摇者,阴道盛也。其日戊辰,三者皆土,位在中官,此中臣近官盛于持权用事之象也。臣伏惟陛下以边境未宁,躬自菲薄,宫殿垣屋倾倚,枝柱而已,无所兴造,欲令远近咸知政化之清流,商邑之翼翼也。而亲近幸臣,未崇断金,骄溢逾法,多请徒士,盛修第舍,卖弄威福。道路F446哗,众所闻见。地动之变,近在城郭,殆为此发。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DF76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书》曰:「僭恒阳若,臣无作威作福玉食。」唯陛下奋乾刚之德,弃骄奢之臣,以掩訞言之口,奉承皇天之戒,无令威福久移于下。
震前后所上,转有切至,帝既不平之,而樊丰等皆侧目愤怨,俱以其名儒,未敢加害。寻有河间男子赵腾诣阙上书,指陈得失。帝发怒,遂收考诏狱。结以罔上不道。震复上疏救之曰:「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还自敬德。所以达聪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不情也。今赵腾所坐激讦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有差。乞为亏除,全腾之命,以诱刍荛舆人之言。」帝不省,腾竟伏尸都市。
会三年春,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云:「自赵腾死后,深用怨怼;且邓氏故吏,有恚恨之心。」及车驾行还,便时太学,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忽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弘农太守移良承樊丰等旨,遣吏于陕县留停震丧,露棺道侧,谪震诸子代邮行书,道路皆为陨涕。
岁余,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诛死,震门生虞放、陈翼诣阙追讼震事。朝廷咸称其忠,乃下诏除二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毕至。先葬十余日,有大鸟高丈余,集震丧前,俯仰悲鸣,泪下沾地,葬毕,乃飞去。郡以状上。时连有灾异,帝感震之枉,乃下诏策曰:「故太尉震,正直是与,俾匡时政,而青蝇点素,同兹在籓。上天降威,灾眚屡作,尔卜尔筮,惟震之故。朕之不德,用彰厥咎,山崩栋折,我其危哉!今使太守丞以中牢具祠,魂而有灵,傥其歆享。」于是时人立石鸟象于其墓所。
震之被谮也,高舒亦得罪,以减死论。及震事显,舒拜侍御史,至荆州刺史。
震五子。长子牧,富波相。
牧孙奇,灵帝时为侍中,帝尝从容问奇曰:「朕何如桓帝?」对曰:「陛下之于桓帝,亦犹虞舜比德唐尧。」帝不悦曰:「卿强项,真杨震子孙,死后必复致大鸟矣。」出为汝南太守。帝崩后,复入为侍中卫尉,从献帝西迁,有功勤。及李C765胁帝归其营,奇与黄门侍郎钟繇诱C765部曲将宋晔、杨昂令反C765C765由此孤弱,帝乃得东。后徙都许,追封奇子亮为阳成亭侯。
震少子奉,奉子敷,笃志博闻,议者以为能世其家。敷早卒,子众,亦传先业,以谒者仆射从献帝入关,累迁御史中丞。及帝东还,夜走度河,众率诸官属步从至太阳,拜侍中。建安二年,追前功封DB7D亭侯。
震中子秉。
秉字叔节,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年四十余,乃应司空辟,拜侍御史,频出为豫、荆、徐、兗四州刺史,迁任城相。自为刺史、二千石,计日受奉,余禄不入私门。故吏赍钱百万遗之,闭门不受。以廉洁称。
桓帝即位,以明《尚书》征入劝讲,拜太中大夫、左中郎将,迁侍中、尚书。帝时微行,私过幸河南尹梁胤府舍。是日,大风拔树,昼昏,秉因上疏谏曰:
臣闻瑞由德至,灾应事生。传曰:「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天不言语,以灾异谴告,是以孔子迅雷风烈必有变动。《诗》云:「敬天之威,不敢驱驰。」王者至尊,出入有常,警跸而行,静室而止,自非郊庙之事,则銮旗不驾。故《诗》称「自郊徂宫」,《易》曰「王假有庙,致孝享也」。诸侯如臣之家,《春秋》尚列其诫,况以先王法服而私出B231游!降乱尊卑,等威无序,侍卫守空宫,绂玺委女妾,设有非常之变,任章之谋,上负先帝,下悔靡及。臣奕世受恩,得备纳言,又以薄学,充在讲劝,特蒙哀识,见照日月,恩重命轻,义使士死,敢惮摧折,略陈其愚。
帝不纳。秉以病乞退,出为右扶风。太尉黄琼惜其去朝廷,上秉劝讲帷幄,不宜外迁,留拜光禄大夫。是时,大将军梁冀用权,秉称病。六年,冀诛后,乃拜太仆,廷太常。
延熹三年,白马令李云以谏受罪,秉争之不能得,坐免官,归田里。其年冬,复征拜河南尹。先是中常侍单超弟匡为济阴太守,以臧罪为刺史第五种所劾,窘急,乃赂客任方刺兗州从事卫羽。事已见《种传》。及捕得方,囚系洛阳,匡虑秉当穷竟其事,密令方等得突狱亡走。尚书召秉诘责,秉对曰:「《春秋》不诛黎比而鲁多盗,方等无状,衅由单匡。刺执法之吏,害奉公之臣,复令逃窜,宽纵罪身,元恶大憝,终为国害。乞槛车征匡考核其事,则奸慝踪绪,必可立得。」而秉竟坐输作左校,以久旱赦出。
会日食,太山太守皇甫规等讼秉忠正,不宜久抑不用。有诏公车征秉及处士韦著,二人各称疾不至。有司并效秉、著大不敬,请下所属正其罪。尚书令周景与尚书边韶议奏:「秉儒学侍讲,常在谦虚;著隐居行义,以退让为节。俱征不至,诚违侧席之望,然逶迤退食,足抑苟进之风。夫明王之世,必有下召之臣,圣朝弘养,宜用优游之礼。可告在所属,喻以朝庭恩意。如遂不至,详议其罚。」于是重征,乃到,拜太常。
五年冬,代刘矩为太尉。是时,宦官方炽,任人及子弟为官,布满天下,竞为贪淫,朝野嗟怨。秉与司空周景上言:「内外吏职,多非其人,自顷所征,皆特拜不试,致盗窃纵恣,怨讼纷错。旧典,中臣子弟不得居位秉势,而今枝叶宾客布列职署,或年少庸人,典据守宰,上下忿患,四方愁毒。可遵用旧章,退贪残,塞灾谤。请下司隶校尉、中二千石、二千石、城门五营校尉、北军中候,各实核所部,应当斥罢,自以状言,三府廉察有遗漏,续上。」帝从之。于是秉条奏牧守以下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刺史羊亮、辽东太守孙諠等五十余人,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肃然。
时,郡国计吏多留拜为郎,秉上言三署见郎七百余人,帑臧空虚,浮食者众,而不良守相,欲因国为池,浇濯衅秽。宜绝横拜,以塞觊觎之端。自此终桓帝世,计吏无复留拜者。
七年,南巡园陵,特召秉从。南阳太守张彪与帝微时有旧恩,以车驾当至,因傍发调,多以入私。秉闻之,下书责让荆州刺史,以状副言公府。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拜。秉复上疏谏曰:「臣闻先王建国,顺天制官。太微积星,名为郎位,入奉宿卫,出牧百姓。皋陶诫虞,在于官人。顷者道路拜除,恩加竖隶,爵以货成,化由此败,所以俗夫巷议,白驹远逝,穆穆清朝,远近莫观。宜割不忍之恩,以断求欲之路。」于是诏除乃止。
时,中常侍侯览弟参为益州刺史,累有臧罪,暴虐一州。明年,秉劾奏参,槛车征诣廷尉。参惶恐,道自杀。秉因奏览及中常侍具瑗曰:
臣案国旧典,宦竖之官,本在给使省闼,司昏守夜,而今猥受过宠,执政操权。其阿谀取容者,则因公褒举,以报私惠;有忤逆于心者,必求事中伤,肆其凶忿。居法王公,富拟国家,饮食极肴膳,仆妾盈纨素,虽季氏专鲁,穰侯擅秦,何以尚兹!案中常侍侯览弟参,贪残元恶,自取祸灭,览顾知衅重,必有自疑之意,臣愚以为不宜复见亲近。昔懿公刑邴歜之父,夺阎职之妻,而使二人参乘,卒有竹中之难,《春秋》书之,以为至戒。盖郑詹来而国乱,四佞放而众服。以此观之,容可近乎?览宜急屏斥,投畀豺虎。若斯之人,非恩所宥,请免官送归本郡。
书奏,尚书召对秉掾属曰:「公府外职,而奏劾近官,经典汉制有故事乎?」秉使对曰:「《春秋》赵鞅以晋阳之甲,逐君侧之恶。传曰:'除君之恶,唯力是视。'邓通懈慢,申屠嘉召通诘责,文帝从而请之。汉世故事,三公之职无所不统。」尚书不能诘。帝不得已,竟免览官,而削瑗国。每朝廷有得失,辄尽忠规谏,多见纳用。
秉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复娶,所在以淳白称。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八年薨,时年七十四,赐茔陪陵。子赐。
赐字伯献。少传家学,笃志博闻。常退居隐约,教授门徒,不答州郡礼命。后辟大将军梁冀府,非其好也。出除陈仓令,因病不行。公车征不至,连辞三公之命。后以司空高第,再迁侍中、越骑校尉。
建宁初,灵帝当受学,诏太傅、三公选通《尚书》桓君章句宿有重名者,三公举赐,乃侍讲于华光殿中。迁少府、光禄勋。
熹平元年,青虵见御坐,帝以问赐,赐上封事曰:
臣闻和气致祥,乖气致灾,休征则五福应,咎征则六极至。夫善不妄来,灾不空发。王者心有所惟,意有所想,虽未形颜色,而五星以之推移,阴阳为其变度。以此而观,天之与人,岂不符哉?《尚书》曰:「天齐乎人,假我一日。」是其明征也。夫皇极不建,则有蛇龙之孽。《诗》云:「惟虺惟蛇,女子之祥。」故《春秋》两蛇斗于郑门,昭公殆以女败;康王一朝晏起,《关雎》见几而作。夫女谒行则谗夫昌,谗夫昌则苞苴通,故殷汤以之自戒,终济亢旱之灾。惟陛下思乾刚之道,别内外之宜,崇帝乙之制,受元吉之祉,抑皇甫之权,割艳妻之爱,则蛇变可消,祯祥立应。殷戊、宋景,其事甚明。
二年,代唐珍为司空,以灾异免。复拜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五年,代袁隗为司徒。是时朝廷爵授,多不以次,而帝好微行,游幸外苑。赐复上疏曰:
臣闻天生蒸民,不能自理,故立君长使司牧之,是以唐、虞兢兢业业,周文日昊不暇,明慎庶官,俊乂在职,三载考绩,以观厥成。而今所序用无佗德,有形势者,旬日累迁,守真之徒,历载不转,劳逸无别,善恶同流,《北山》之诗,所为训作。又闻数微行出幸苑囿,观鹰犬之势,极B231游之荒,政事日堕,大化陵迟。陛下不顾二祖之勤止,追慕五宗之美踪,而欲以望太平,是由曲表而欲直景,却行而求及前人也。宜绝慢傲之戏,念官人之重,割用板之恩,慎贯鱼之次,无令丑女有四殆之叹,遐迩有愤怨之声。臣受恩偏特,忝任师傅,不敢自同凡臣,括囊避咎,谨自手书密上。
后坐辟党人免。复拜光禄大夫。光和元年,有虹蜺昼降于嘉德殿前,帝恶之,引赐及议郎蔡邕等入金商门崇德署,使中常侍曹节、王甫问以祥异祸福所在。赐仰天而叹,谓节等曰:「吾每读《张禹传》,未尝不愤恚叹息,既不能竭忠尽情,极言其要,而反留意少子,乞还女婿。朱游欲得尚方斩马剑以理之,固其宜也。吾以微薄之学,充先师之末,累世见宠,无以报国。猥当大问,死而后已。」乃书对曰:
臣闻之经传,或得神以昌,或得神以亡。国家休明,则鉴其德;邪辟昏乱,则视其祸。今殿前之气,应为虹蜺,皆妖邪所生,不正之象,诗人所谓D742蝀者也。于《中孚经》曰:「蜺之比,无德以色亲。」方今内多嬖幸,外任小臣,上下并怨,喧哗盈路,是以灾异屡见,前后丁宁。今复投蜺,可谓孰矣。案《春秋谶》曰:「天投蜺,天下怨,海内乱。」加四百之期,亦复垂及。昔虹贯牛山,管仲谏桓公无近妃宫。《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今妾媵嬖人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又鸿都门下,招会群小,造作赋说,以虫篆小技见宠于时,如B079兜、共工更相荐说,旬月之间,并各拔擢,乐松处常伯,任芝居纳言。郄俭、梁鹄俱以便辟之性,佞辨之心,各受丰爵不次之宠,而令搢绅之徒委伏田亩,口诵尧、舜之言,身蹈绝俗之行,弃捐沟壑,不见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处,从小人之邪意,顺无知之私欲,不念《板》、《荡》之作,虺蜴之诫。殆哉之危,莫过于今。幸赖皇天垂象谴告。《周书》曰:「天子见怪则修德,诸侯见怪则修政,卿大夫见怪则修职,士庶人见怪则修身。」惟陛下慎经典之诫,图变复之道,斥远佞巧之臣,速征鹤鸣之士,内亲张仲,外任山甫,断绝尺一,抑止B231游,留思庶政,无敢怠遑。冀上天还威,众变可弭。老臣过受师傅之任,数蒙宠异之恩,岂敢爱惜垂没之年,而不尽其忄娄々之心哉!
书奏,甚忤曹节等。蔡邕坐直对抵罪,徙朔方。赐以师傅之恩,故得免咎。
其冬,行辟雍礼,引赐为三老。复拜少府、光禄勋,代刘郃为司徒。帝欲造毕圭灵琨苑,赐复上疏谏曰:
窃闻使者并出,规度城南人田,欲以为苑。昔先王造囿,裁足以修三驱之礼,薪莱刍牧,皆悉往焉。先帝之制,左开鸿池,右作上林,不奢不约,以合礼中。今猥规郊城之地,以为苑囿,坏沃衍,废田园,驱居人,畜禽兽,殆非所谓'若保赤子'之义。今城外之苑已有五六,可以逞情意,顺四节也,宜惟夏禹卑宫,太宗露台之意,以尉下民之劳。
书奏,帝欲止,以问侍中任芝、中常侍乐松。松等曰:「昔文王之囿百里,人以为小;齐宣五里,人以为大。今与百姓共之,无害于政也。」帝悦,遂令筑苑。
四年,赐以病罢。居无何,拜太常,诏赐御府衣一袭,自所服冠帻绶,玉壶革带,金错钩佩。
五年冬,复拜太尉。中平元年,黄巾贼起,赐被召会议诣省B22B,切谏忤旨,因以寇贼免。
先是,黄巾帅张角等执左道,称大贤,以诳E771百姓,天下繦负归之。赐时在司徒,召掾刘陶告曰:「张角等遭赦不悔,而稍益滋蔓,今若下州郡捕讨,恐更骚扰,速成其患。且欲切敕刺史、二千石,简别流人,各护归本郡,以孤弱其党,然后诛其渠帅,可不劳而定,何如?」陶对曰:「此孙子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庙胜之术也。」赐遂上书言之。会去位,事留中。后帝徙南宫。阅录故事,得赐所上张角奏及前侍讲注籍,乃感悟,下诏封赐临晋侯,邑千五百户。初,赐与太尉刘宽、司空张济并入侍讲,自以不宜独受封赏,上书愿分户邑于宽、济。帝嘉叹,复封宽及济子,拜赐尚书令。数日出为廷尉,赐自以代非法家,言曰:「三后成功,惟殷于民,皋陶不与焉,盖吝之也。」遂固辞,以特进就第。
二年九月,复代张温为司空。其月薨。天子素服,三日不临朝,赠东园梓器EB78服,赐钱三百万,布五百匹。策曰:「故司空临晋侯赐,华岳所挺,九德纯备,三叶宰相,辅国以忠。朕昔初载,授道帷幄,遂阶成勋,以陟大猷。师范之功,昭于内外,庶官之务,劳亦勤止。七在卿校,殊位特进,五登衮职,弭难B06C宁。虽受茅土,未答厥勋,哲人其萎,将谁谘度!朕甚惧焉。礼设殊等。物有服章。今使左中郎将郭仪持节追位特进,赠司空骠骑将军印绶。」及葬,又使侍御史持节送丧,兰台令史十人发羽林骑轻车介士,前后部鼓吹,又敕骠骑将军官属司空法驾,送至旧茔。公卿已下会葬。谥文烈侯。及小祥,又会焉。子彪嗣。
彪字文先,少传家学。初举孝廉,州举茂才,辟公府,皆不应。熹平中,以博习旧闻,公车征拜议郎,迁侍中、京兆尹。光和中,黄门令王甫使门生于郡界辜榷官财物七千余万,彪发其奸,言之司隶。司隶校尉阳球因此奏诛甫,天下莫不惬心。征还为侍中、五官中郎将,迁颍川、南阳太守,复拜侍中,三迁永乐少府、太仆、卫尉。
中平六年,代董卓为司空,其冬,代黄琬为司徒。明年,关东兵起,董卓惧,欲迁都以违其难。乃大会公卿议曰:「高祖都关中十有一世,光武宫洛阳,于今亦十世矣。案《石包谶》,宜徙都长安,以应天人之意。」百官无敢言者。彪曰:「移都改制,天下大事,故盘庚五迁,殷民胥怨。昔关中遭王莽变乱,宫室焚荡,民庶涂炭,百不一在。光武受命,更都洛邑。今天下无虞,百姓乐安,明公建立圣主,光隆汉祚,无故捐宗庙,弃园陵,恐百姓惊动,必有糜沸之乱。《石包室谶》,妖邪之书,岂可信用?」卓曰:「关中肥饶,故秦得并吞六国。且陇右材木自出,致之甚易。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彪曰:「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惟明公虑焉。」卓作色曰:「公欲沮国计邪?」太尉黄琬曰:「此国之大事,杨公之言得无可思?」卓不答。司空荀爽见卓意壮,恐害彪等,因从容言曰:「相国岂乐此邪?山东兵起,非一日可禁,故当迁以图之,此秦、汉之势也。」卓意小解。
爽私谓彪曰:「诸君坚争不止,祸必有归,故吾不为也。」议罢,卓使司隶校尉宣播以灾异奏免琬、彪等,诣阙谢,即拜光禄大夫。十余日,迁大鸿胪。从入关,转少府、太常,以病免。复为京兆尹、光禄勋,再迁光禄大夫。三年秋,代淳于嘉为司空,以地震免。复拜太常。兴平元年,代朱F651为太尉,录尚书事。及李C765、郭B023之乱,彪尽节卫主,崎岖危难之间,几不免于害。语在《董卓传》。及车驾还洛阳,复守尚书令。
建安元年,从东都许。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兗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彪以疾罢。时,袁术僭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将作大匠孔融闻之,不及朝服,往见操曰:「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归罪杨公。《易》称'积善余庆',徒欺人耳。」操曰:「此国家之意。」融曰:「假使成王杀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今天下缨緌搢绅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聪明仁智,辅相汉朝,举直厝枉,致之雍熙也。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操不得已,遂理出彪。
四年,复拜太常,十年免。十一年,诸以恩泽为侯者皆夺封。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后子脩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
脩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脩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脩之几决,多有此类。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兒:「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脩。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
脩所著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
及魏文帝受禅,欲以彪为太尉,先遣使示旨。彪辞曰:「彪备汉三公,遭世倾乱,不能有所补益。耄年被病,岂可赞惟新之朝?」遂固辞。乃授光禄大夫,赐几杖衣袍,因朝会引见,令彪着布单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宾客之礼。年八十四,黄初六年卒于家。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
论曰:孔子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诚以负荷之寄,不可以虚冒,崇高之位,忧重责深也。延、光之间,震为上相,抗直方以临权枉,先公道而后身名,可谓怀王臣之节,识所任之体矣。遂累叶载德,继踵宰相。信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先世韦、平,方之蔑矣。
赞曰:「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匪忒。脩虽才子,渝我淳则。


 



本文引用地址: